今天在阅读到丹艾瑞里关于诚实的研究时,对于其中提到的“穿冒牌”会增加不诚信的结论很有一些感触。

掌控习惯的James Clear认为,习惯做什么很大的驱动力在于你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身份下就会驱使用自己做出与身份相符的行为。

所以当喜欢穿假名牌的人决定用更小的金钱(投入)来尝试换回更大的收益(传递的社会信号),这一切似乎都说得通了。

在我小时候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长辈日常对我的教育都是要正直、诚实,我自己也常因为一些不诚实的言行受到惩罚,然而在一次对家里电表是否改装的检查中,长辈自己改装的事情被检查到了,然后我被要求说:这是我做,因为小孩子可能不懂事。

这件事的结果后面是怎么样我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这种矛盾却让我心里经常不舒服。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在内心中抱怨周围的人似乎太在意金钱,而为了利益似乎什么手段都可以,甚至不法、不合理的事情都可以做。

这让我感到有点悲哀,也有点迷茫。

并不是觉得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高,甚至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自己立了人设而刻意地做出了这些举动。

在进一步明确了身份会给自己打上标签,决定自己做什么后,感到没有那么迷茫了。至少明确了设定自己的身份,立场是有作用的。如果一个人假装了一辈子好人,那他不是好人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至少产生了两个对自己非常有价值的反思点。

第一,要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人设、身份,才能促使自己做更符合每个身份的行为,也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采取虚拟、不诚实的手法获得的短期利益,终于会在长期的行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老话说的一样:当你开始说了第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去圆。

这样的人设身份并不是要追求完美人格,要允许自己有缺点,但是缺点并不等于允许降低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标准。

第二,管他的心态刺激到我了。任何事情只要开一个头,管他的心态就会让这件事情愈演愈烈。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当我明确要求自己不要吃甜食,但只要在精力耗竭时,给自己说:吃一个吧,因为你累了,因为你可能低血糖,因为你可以明天跑步把热量消耗掉之后,会接二连三地吃下第二块、第三块、甚至一整袋点心。

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态是这样的:算了,既然都吃了这么多,也不怕这一点,把它全部消灭,以后不买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