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马拉松跑者的最优比赛配速策略

对于很多普通人,随着跑步热潮的高涨和越来越多的城市组织比赛,挑战一个马拉松的愿望,也似乎从遥远的仰望变得触手可及。

但是不管是新人想完成首马的挑战,还是经验跑者对个人最好成绩的冲击,下一个马拉松都会是一个新的征途,充满未知,令人敬畏又让人热血沸腾。新手担心能不能安全完赛,老手纠结会不会超过自身极限,而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比赛当天用什么样的速度才能保证安全完赛,又能跑出个人最佳。

乍听之下,这似乎不是问题,平时怎么训练就怎么跑呗,有些人如是想。

然而马拉松的42公里不是简单的里程堆叠,平时训练距离所能跑出的配速,在实际比赛中后半程往往根本达不到。参加过马拉松赛的人都会知道,日常感觉非常轻巧的一两公里,在马拉松终点线前却犹如漫漫征途看不到头。

所以说到底,平时训练的感觉不能完全代替比赛,针对马拉松,必须考虑采取什么样的配速策略,才能够最优地利用体能,冲击最快完赛的时间目标。

后半程加速与前半程加速之争

实际上,对于马拉松赛中采用什么样的配速策略有很多专业研究。目前最为盛行的是后半程加速跑法(negative split)。

后半程加速(negative split)

意思是指在整场马拉松赛中,后半程21公里的完成时间比前半程快1~2分钟或以上。这种跑法前半程的目标配速比全程目标配速每公里慢上5~10秒;后半程开始加速,每公里目标配速比全程平均配速快5~10秒。

支持这种策略的原因粗暴简单——全球世界顶级的马拉松跑者,在各种比赛中,基本上都是后半程加速。甚至一些专业配速策略专家也认为这个逻辑无懈可击,他们认为:

最优的跑步策略一定存在着『自然选择』。换句话说,如果那些最优秀的运动员用后半程加速的方式跑,那么这就可能是对于所有人最优的方法。成千上百个世界级优秀选手在比赛,最终成绩将证明一切。如果前半程加速更好,那么毋庸置疑,所有的运动员都会选择它。

不能否认这种说法很有说服力。但是专家们的眼中实际上只会看到那些专业的运动员。所有人的真正范围还包括了绝大多数普通的大众跑者。他们的体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训练强度,与专业运动员相去甚远,如果把精英运动员采用的策略强行普适到所有大众跑者身上,不一定会得到希望的结果。

依据运动医学的研究,长距离跑步比赛中大脑神经反应系统会实际控制运动的速度。这个机制会持续计算没有异常情况(例如过热)下,身体可以完成剩余距离的最高配速,我们姑且把它称为运动速度预期机制。

运动速度预期机制把剩余距离的估计、心理预期完成时间,身体内核的体温,肌肉和其他组织向大脑的反馈、身体疲劳度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作用到肌肉组织,调整肌肉活力水平,最后形成运动速度。这个速度还受限于运动强度极限,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跑步经验在校准这个机制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跑步的训练距离,跑步过程中肌肉的反馈,结束后身体的疲劳度和其他化学反应,不断调整着大脑对于运动速度预期的计算。最终跑者能够培养出在比赛中控制配速的能力。

事实上,很多人在10公里,半程马拉松的跑步中可以非常自如地控制配速。但是当比赛距离增加到超过经验范围的程度,这个机制的计算结果就会发生错误。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几乎所有百公里超马跑者都会在后半程掉速,厉害的跑者掉速会少一些,但也和前半段速度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身体对于这种距离的熟悉程度,无法进行最优的配速控制。

转回来再看精英跑者和大众跑者的对比。42公里的比赛距离,对于可以在2小时30分以内轻松完成的精英跑者而言,是他们几乎每周都要跑多次的训练距离,因此身体很容易对速度的控制形成最优化。而普通大众跑者的训练量,训练距离要达到和精英跑者一样是很困难的,自然他们的身体也难以形成对马拉松距离的配速控制。这就是为什么马拉松比赛配速控制难的根本原因。

有的跑友会认为,其实无需考虑前半程加速或者后半程加速的问题,只要保持平均配速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比赛距离的增加,体能的消耗,后半程与前半程控制同样的配速所需要的能量和体力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说真正的马拉松赛是从32公里才开始,就是因为最后10公里的考验远超过平时10公里训练时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程保持平均配速,实际上和要跑出后半程加速一样难。如果达到这样的水平,其实早已跑出大众跑者的范围了。

其实只要看看自己的比赛成绩,就能发现大部分人的最好比赛成绩都是前半程完成时间快于后半程完成时间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比赛中,大多数人还是跟从身体的选择,有意无意地跑出来前半程加速。

综合来看,呼噜爸爸认为:普通大众跑者最佳的马拉松配速策略就是不刻意的前半程加速跑(positive split)。

前半程加速跑(positive split)

和后半程加速相反,前半程加速跑要求前21公里的完成时间快于后半程完成时间1~2分钟。

虽然保持非常准确的控制比较困难,但是多数跑者完成马拉松赛的后半段都略微慢于前半段。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会有意识地保持平均配速,但是到了后半程,基本配速都会下落,因此不刻意的情况下,尽量按照平均配速去跑就行。

如果对于自己非常自信又有能力,就可能真的跑出完美的平均配速或者后半程加速。这种程度肯定不能算是普通大众跑者。

  • 如果能够跑进2小时30分,精英无疑。应该对马拉松全程距离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这种选手就应该选择后半程加速策略来控制配速。
  • 如果能跑进两个半小时和三个半小时之间,对于马拉松距离控制力较强,适合依据体能、路线采取尽量平均配速的跑法。尤其在前半程要保持住配速,后半程不要掉速过多,基本可以达成目标。
  • 更多普通的大众跑者,安全完赛是第一位的,跑步成绩不要变成太大压力。选择前半程加速的策略会更合适。

如何在比赛中实施前半程加速的比赛策略

马拉松比赛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配速情况都会不太相同。假设已经设置好了适当的完赛目标和平均配速目标,下面就是每个阶段如何进行控制的细节。

第一阶段:起点到5公里

从发令枪响开始,比赛的热情氛围很容易把人点燃。肾上腺素会立刻引爆身体,跑出远超平时训练的速度。所以,对于刚开始起跑,不要急于摆脱人群加速甚至蛇行。即使配速略低于目标配速也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后面的路还长。

为了超过拥挤的人群在人流中穿梭是最消耗体力的,宁肯慢一点,沿着路边前进也比用力向前冲好。

基本上1、2公里后人群散开,此时可以略略加速,把速度逐渐提高到平均配速。

第二阶段:5公里到32公里

这个阶段是配速控制的主要阶段。尤其是在21公里前,需要尽力达到平均配速,甚至比平均配速快出5~10秒钟。但是仍然需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如果能够在预期前半程完成时间内,冲过半程标示,基本上配速控制策略就已经成功一半。在半程之后,需要尽量跑在平均配速上。在不同的比赛中,这段距离是非常挑战的。因为不同的海拔、坡度,使得保持同一配速所需要的体力能量也是完全不同的。注意身体的消耗,选择时机充能补水是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要点。

第三阶段:32公里到终点

大家都说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2公里才开始的。

此时身体能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体力和肌肉的疲惫程度也越来越重。对于普通大众跑者而言,超过32公里的距离是平时很少接触,也不容易体验的,但是比赛中却必须扛过去。

如果前面两个阶段完成良好,那么接下来的距离就可以交给身体,让运动速度预期机制判断最好的配速,带动身体前进。无须刻意保留体力,或者拼命冲刺,只要前期的训练得当,最终安全完赛是不太会有问题的。

很多人会在32公里后掉配速,对于这个策略而言,只要上一阶段完成,掉配速是可以接受的。安全完赛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

有些跑者希望在比赛中冲击自己的最好成绩,所以在这个阶段咬牙硬挺,这样无疑加大了运动伤害的风险。呼噜爸爸的建议是一定要听从身体信号的反馈,在这个阶段尤其如此。有时超过体能极限的奔跑,给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事后难以弥补。


只有经历过马拉松的距离,才能让身体有机会重新评估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成绩,很难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最优的跑步策略就是你的身体,运动速度预期机制需要跑步经验的培养。相信它,培养它,就能跑出更好的自己。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跑者须知:如何正确地放松紧张的腘绳肌

腘绳肌(后腿肌腱)的紧张酸疼经常在中长距离跑者中出现,尤其是那些缺乏足够强度训练的跑者。但是只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加强这组肌肉群的锻炼,就算跑量再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腘绳肌肌肉群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群之一。股四头肌收缩时腿会伸直,腘绳肌就负责腿部减速,而且不需要额外的收缩动作,膝盖也能在每一步的最后自然舒展。

腘绳肌真正受伤前常常会出现警示信号:例如酸痛感或肌肉绷紧感。这种不适感大多是由于步幅过大、或者速度训练过猛引起的。肌肉强度训练不足,或者训练习惯不好(例如训练计划不持续,有时跑太多,有时却又完全不跑)也会造成肌肉紧张。

很多跑者出现肌肉紧张或者酸痛感时,通常会选择静态拉伸来试图缓解这种紧张,或者确认是否有更明确的伤痛感。毕竟,大多数人为了放松肌肉,不都是做静态拉伸吗?

但是,对腘绳肌使用静态拉伸,可能让潜在问题变得更糟。对于腘绳肌而言,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肌肉过度拉长,而不是肌肉收缩需要拉伸来缓解。

什么是肌肉『过度拉长』

肌肉过度拉长就是指伸展过度,肌肉纤维延伸到正常运动范围之外。原因可能是下面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首先,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强壮度不同造成力量失衡

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股四头肌比腘绳肌要来的强壮。同时,很多人还会进行硬拉、深蹲等很多强化股四头肌的训练,而腘绳肌弯曲练习却很少做。这样加剧了肌肉力量的不平衡,骨盆前部因此被肌肉拖拽而呈现骨盆前倾的状态。

当骨盆前倾时,骨盆后部自然会被提升,连接骨头的腘绳肌也同时施加拉力,伸展到正常范围外的位置。

第二,不良跑姿会加大腘绳肌受到的压力

第二个导致腘绳肌过度拉长的原因是不良跑姿,而通常不良跑姿又是与骨盆前倾相关联的。跑步步幅过大,跑动中使劲儿把脚前伸也会施加更多力量到腘绳肌,使它们被过度拉长。


跑者感到肌肉酸痛紧张时,一般会采取拉伸肌肉的动作去『松解』肌肉,缓解不适的感觉。但腘绳肌的酸疼紧张是因为拉长过度,因此静态拉伸不但不会有帮助,甚至再次拉伸可能让伤害加重。

重要提示:

一般肌肉上的损伤,无论造成原因是肌肉紧张、撕裂还是过度拉长,静态拉伸都可能让问题变得更严重。处理这样的肌肉伤疼时必须综合考虑疼痛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才能找到潜在问题所在。

四个减轻腘绳肌酸痛的办法

那么腘绳肌出现酸痛绷紧的情况时,怎么处理才是适当的呢?这里呼噜爸爸介绍几种低风险的策略,不但能够减轻酸疼紧张感,还能预防潜在伤疼风险,让跑者能更快回到跑道上。

使用按摩轴进行主动按摩

使用按摩轴或者其他适手的按摩工具,对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部屈肌进行按摩。这样既能刺激血液循环,也可以释放肌肉承担的过多压力。按摩不但能够降低压力激素水平,还能降低肌肉重复运动部位的发炎风险。

训练中采用不同的平板练习动作

在日常训练中增加不同的平板动作可以强化腹部肌肉。这种核心训练对于跑者非常重要。一是能够帮助骨盆稳定在自然的位置上,抵抗造成骨盆前倾、拉长腘绳肌的不平衡力量;二是可以稳定躯干,帮助形成更良好的跑步姿态。

强化腘绳肌

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还是强化腘绳肌本身。有一些训练动作如:单腿硬拉、单腿臀桥都可以训练到腘绳肌。腘绳肌的强化可以纠正因为股四头肌过于强壮而产生的力量不平衡。

对于跑者来说,最好开始跑步时就系统地在训练中加入腘绳肌的练习。可以向教练或者有经验的跑者请教,呼噜爸爸之前一篇《强化腘绳肌的三个练习》也提供了几个实用的适合多数腘绳肌力量水平的练习动作。

改善跑步姿态

跑步虽然是很简单的运动,但仍然有很多技术性的东西值得掌握。正是由于跑步姿势的问题,才容易导致腘绳肌被过度拉长,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问题。

专注有目的的训练可以纠正很多跑步问题,跑者应该学会在跑步中控制节奏、姿态、脚步着地时身体的位置。呼噜爸爸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跑姿,可以供参考。

如果才出现腘绳肌紧张酸痛的情况,采用上面介绍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减轻酸痛感,而且可以帮助导致腘绳肌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预防更严重的问题产生。

但是如果腘绳肌的症状比较严重,一直无法缓解,建议寻求专业的理疗师或者医生进行检查,避免发生肌肉撕裂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任何疏忽大意都会把小问题放大,变成长期性问题而且愈加严重。不要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错过恢复治疗的好时机。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长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有一些跑友感觉很郁闷。

虽然喜欢跑步,但总是三不五时地受伤。甚至猜想:究竟是运气不好,还是我就是传说中的易伤体质?

的确,有些运动伤可能是由于体质问题引起的。例如骨质疏松、骨量不足都可能导致压力性骨折;骨关节炎也是膝盖和骨盆退化的一个因素;还有从年龄来说,我们都得面对『当你老了』这样的问题。

但跑者大军每一年受伤的人群,包括那些认为自己体质不适合跑步,一跑就受伤的人,绝大多数造成伤害的原因只是跑得太快了(手动滑稽)。换句话说,训练方法有问题

那些具有多年经验的跑者听我这么说,一定大大的白眼早已经翻过来:『你凭什么指责别人的训练方法有问题?』。

曾经我给一个朋友建议说别跑太快,太多。他说:『你跑得比我多,比我快,也没受伤,不就是爸妈给的基因好吗?』

和很多跑友比,呼噜爸爸一个月300到400公里的跑量确实不少了,也没有什么伤痛的困扰。但是回想起刚开始跑步锻炼的那段时间,也一样遇到过抽筋、肌肉拉伤、膝盖疼痛、筋膜炎。最惨痛的一次,是参加一次马拉松赛上膝盖疼的没法跑,回来以后整整休息停跑了一年多。

但是现在,我的训练量加大了,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也突破到了3小时20分,却再没有出现过膝盖问题和肌肉拉伤,是体质随着年龄增大变好了,还是训练方法变好了?

其实在受伤后,为了更稳定的恢复,参考了很多训练资料,我开始调整平常的跑步计划。慢慢地发现:如果掌握下面五个要领,不仅训练效果更好,而且身体疲劳的恢复更快,受伤几率大为降低。如果你也受到跑步伤痛困扰,不妨参考看看是否同样对你的训练有效。

增加跑量需要循序渐进

跑步带给身体的强化改变,是通过 疲劳——>恢复——>生长——>疲劳 这样的循环,不断刺激运动用到的肌肉纤维和器官组织生长达成的。这种改变是渐进的,不要让身体过度疲劳是最基本的要领。不要轻易就玩什么『魔鬼间歇跑训练』、『地狱配速挑战』、『三小时跑山训练』等等。超过个人能力的强度训练只会增加肌肉组织的伤害风险,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力求综合平衡

有些人喜欢堆跑量,有些人喜欢跑速度。无论喜欢哪一种,都不能只倾向一种单一的训练计划。人体有三种不同的肌肉纤维:有的负责力量爆发,有的负责耐力持续,单一的训练方式只会强化某一类肌肉。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跑步方式训练,比赛中崩盘就一点也不奇怪。

为训练增加伤害预防练习

跑步虽然全身大部分肌肉都参与了运动,但总有些薄弱的部分是缺乏锻炼的,而这恰恰是容易受伤的部位。了解运动伤害预防的一些知识,并且在自己的实际训练中使用。

比如采用『诺迪克肌腱弯曲』预防大腿后侧肌肉拉伤,采用『脚跟支撑』预防小腿肚和脚踝的扭伤;采用深蹲、箭步蹲等下肢动作加强腿部肌肉和关节组织的训练等。

所有的这些练习目的是为了伤害预防,不是为了逞能和炫耀,所以只要做就好,不要过量。

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

我们常忽略一个问题:随着锻炼,肌肉增强比关节组织的增强更快。跑步中的运动伤害常常就是因为基础训练只针对肌肉增强,而很少注意加强关节、肌腱、韧带的训练。

在前一次强度训练后,可能自我感觉肌肉状态恢复得已经不错,但不表示马上再次训练就是没有问题的。任何运动训练都会伤害肌肉、关节组织并消耗大量身体的能量储备。在重新开始训练之前,切记一定留够恢复的时间。

让身体从伤疼中自然恢复

训练后身体有一定伤痛是自然的,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一些康复训练、或者按摩轴训练对于肌肉松解也是很好的。但是不要过度,用各种道听途说来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折腾。

时间是身体恢复最主要的方法,要相信身体有足够能力调节和强化自身。


每一次的跑步时,都能遇到跑得极为挣扎的跑友。很想提醒他们慢下来,但就已经冲过去了。以前训练时也希望每一次都能跑得很快,都能看到成绩提高,但实际上没有卵用。

从受伤休跑之后,花了近一年时间调整。之后,先在家做了4周的HIIT训练。每次强度也是由弱到强,从开始的20分钟慢慢增加到50分钟。接下来用两周时间慢跑找找感觉,再逐渐恢复日常训练。由于地区天气缘故,每年还有一、两个月跑量会非常少,我就把这段时间作为身体彻底恢复阶段。没有想到,放缓训练节奏的结果是帮助我轻松全马跑进了330。

所以不要怪自己的身体素质,那都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改善的部分。唯有自己的观念,对跑步的理解,才是能够决定你是不是容易受伤。

不要总想着成为一个厉害的跑者,而应该想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跑者。健康跑步,快乐跑步才是这项运动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