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上,中国选手何引丽被两次强行塞国旗后,无奈扔国旗继续比赛的事件还没有过去半个月,12月2号的南宁马拉松赛上又再一次出现了塞国旗的工作人员。与上一次略微不同的是,江苏运动员程乾育这一次披着国旗冲过了终点。

于是乎,国旗、爱国精神、马拉松又再一次地被推上风口浪尖。各种负面的评论里,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呢?

这种事件中,被伤害最大的就是马拉松比赛本身。
曾几何时,当完成一次马拉松还是人生愿望清单上的一项时,对于马拉松的敬仰真是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之所以难,并不是仅仅在于它的距离,而是参赛难度太大,国内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报名的比赛。
但截止2017年底,全国举办马拉松相关赛事达1102场,参赛人数近500万,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的234个市,26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举办了马拉松比赛。2018年截止到11月已经举办了1072场比赛,几乎已经追平2017年全年。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一阵风似地举办起了马拉松比赛呢?最根本直接的原因仍然是利益。在2017年的马拉松年度报告中,全年马拉松相关运动直接从业人口72万,间接人口200万,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人民币。据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主任介绍,这个产业规模到2020年期望能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
这么大的一块蛋糕,相关利益者怎么会不趋之若鹜呢?更何况,一场比赛就象是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为城市带来口碑的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马拉松活动的迅猛发展却并非一片春风,各种唱衰声此起彼伏。

首先就是运动伤害,比赛中出现的『猝死』事件,从2014年到2016年,见报道的就有14起。而且媒体上还经常会出现『马拉松有损健康,有损寿命』的文章,更是让那些为了健康而跑步的人群望而却步。
再加上组织管理上的松懈,一些跑者的个人素质不佳,导致很多比赛中出现替跑、代跑,甚至比赛中抄近路就为了发个朋友圈。
一些普通群众也对马拉松比赛时有怨言。2018年成都马拉松赛后,一位出租车司机就在路上向我抱怨,为了这场比赛封路,影响他们工作,甚至觉得举办这样的活动简直是劳民伤财。
马拉松这样考验人的耐力、精神,挑战意志的运动,怎么忽然就变成了无脑井喷的『中国式马拉松』,甚至成为晒朋友圈的话题呢?在耐力型运动更早流行的北美地区,每年大大小小的赛事近两万场,2018年MarathonGuide上,能够有完整成绩记录的的美国赛事就达841场,爱好此项运动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与他们相比,中国式马拉松究竟输在哪里呢?
赛事的组织能力无勿置疑是首要原因。一拥而上抢蛋糕,却并没有与之配套的管理、服务能力。出现志愿者干扰比赛的行为,只能说明比赛活动主办方、组织者根本没有对志愿者进行良好培训和要求。这也难怪,扎堆的结果是,很多比赛的执行方,可能根本没有任何体育赛事主办的经验。
一拥而上的可不仅仅是活动的主办方。做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永远不缺乏热情的参与者。任何一场规模较大的赛事,随便就能有几万人注册,这第一是对主办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是这几万报名者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做好了参加马拉松的准备?
对于马拉松活动的理解和宣传推广,是第二个对现在中国马拉松造成伤害的原因。尽管也有很多媒体、俱乐部在努力正向引导,但这些信息的推广和传播还是太少。
不是所有的马拉松都应该报名,不是每一次马拉松都需要PB,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跑一次马拉松证明自己,至少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时候,不要这么做。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不是这种蜂拥的局面,如果更多的正向信息传播和专业指导,那怕马拉松运动仍然象十年前那般小众一些,是不是对它的伤害和误解也就更少一些。

自从王军霞第一次在奥运会场上身披国旗绕场一周后,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爱国的情怀。
但是等一下,那是在比赛后,而不是在比赛中。
所谓爱国,为国争光只能用披国旗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吗?这是一个形式,还是内心的真实表达?也许只有那面国旗才知道了。
我们向来喜欢在形式主义上做文章。有一次,我在商场外面遇到一些做公益的人。她们希望路过的人能够捐款。可是事情未必如她们希望地那般顺利,所以其中一个大妈怒冲冲地冲着她拦住的小姑娘怒吼:『穿那么漂亮,连一百块都不肯捐,你做人太不善良!』

把自己的意愿,用善良包装,道德绑架在公益事业上,把自已的私心,用爱国包装,强行打造博眼球的作秀,那真的是爱国吗?
《礼记‧大学》中言道,任何人应该修身、齐家,才能有机会治国平天下。现在越来越浮躁的氛围中,似乎如果不在形式上表达点什么,就好像不能证明自己。还来不及修身,齐家,就忙着去平天下了。所以才会有魏静在微博里高喊的口号:『要国旗,也不要金钱』。一句话又晒出一个思想绑架的脑残。连基本规则都不能遵守的人,没有资格谈爱国。

国旗事件里,最委屈是那面国旗,不是因为它被扔在地上,而是它在不合适的人手里被塞了出去。

马拉松的特殊性在于长距离的挑战。它需要跑者对自己的体力,配速作出良好的规划。一些严格的跑者,甚至规定了自己在多少公里到达多少配速,什么时候可以补水,什么时候可以补能量胶。对普通跑者而言,已是如此;对于专业运动员,他们用着三分多钟每公里的速度在赛道上疾奔时,更是分分钟在计算着自己的体力,控制着自己的身体节奏。
在运动员最后冲刺的阶段,干扰运动员比赛,其实无异于在乒乓球赛场上突然摆上个大功率鼓风机。比赛中突然变速,不仅影响呼吸和节奏,而且容易导致心脏大脑缺血,对运动员的心脏负荷有着极危险的冲击。2016年我亲身经历的杨凌马拉松,一位选手在3小时45分跑到40公里下坡后,强行加速,导致身体对速度变化不适而发生悲剧。而在12月2号举办的南宁马拉松赛上,冠军选手冲过终点时被工作人员强行拉停,人一下子就晕坐在地上。

除了对人身可能的伤害外,也别忘了这些事件对运动员心理上的伤害。
我看体育频道转播时,常常嘲笑某台记者会问一些白痴问题,比如:『当你站在十米跳台上,你会想到了什么?』记者当然是期待得到『为国争光』、『祖国的荣誉』、『训练的辛苦』、『教练的期待』等等答案。而我们当然也知道,如果谁真给出这样的答案,那得有多假。
何引丽后来在微博上解释:因为国旗湿了,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先丢在地上。而程乾育应该是直接从安排好的位置接过了国旗,冲过了终点。对于冲到终点,体力几乎拼尽的他们来说,不接会不会被世人诟病,会不会被人骂不爱国。作为一个运动员,此时此刻还要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难道这不是对他们的伤害吗?


在递国旗这件事情上,相信不是志愿者一时心血来潮。对于他们来说,那可能就是领导交待的工作,如果做不好是要挨批评的。至于对运动员有什么影响,对马拉松比赛有什么影响,可能她们从来都没有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