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背后竟然是这样的创业故事

文具店里这么多花哨的文具胶带,方便粘贴还能重复使用,这是谁发明的?

每天都去商店买东西,谁是那个给货架上的商品贴上价签的第一人呢?

早餐的切片吐司面包很方便,还节约时间。可又是谁想到把面包切成片来销售呢?

当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时,很难有机会去想想这些简单的东西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但你知道吗,每个这么不起眼的小东西背后,竟然是一个个不为人熟知的创业故事,有的甚至和电影情节一样富有戏剧性。

价格标签

在上上个世纪的1873年,有个害羞的小伙子弗兰克在商店里得了份营业员的工作。但每当他需要面对顾客交流时,就会紧张、害怕,就如同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交恐惧症』一样。

店主摩尔先生想这不行啊,一定要想办法逼弗兰克学会和顾客交流。所以他告诉弗兰克要外出一天,让他自己打理店里的生意,并且一定要保证当天的收入,否则只能解雇他。

弗兰克苦恼着如何应付这一天,突然脑子灵光一闪——决定把价格写到纸上并贴在商品上,这样顾客应该不会太多来找他询问价格。在摩尔先生外出的前一天,他花了整晚的时间给所有的商品制作了价格标签,甚至连不太新鲜的蔬菜水果也统一写上『全部五分钱』。

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逛商店的客人很喜欢这个操作,他们中间也有很多害羞的人。销售情况非常好,一天卖出了平日里六天的量,连那些不新鲜的货物也销售一空。

摩尔先生回来后大为震惊,不仅在自己的商店里使用价格标签,还借钱给弗兰克帮助他开设自己的商店。

之后,弗兰克开张了第一家『五分廉品店』,而且不久就开设了第二家,创业故事就这样神奇地展开了。弗兰克不仅成为廉价商店的商业先锋,他在刺激顾客消费上的商业想法也不断被同行效仿。几十年后,弗兰克的Woolworth的财富支持他在纽约盖起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

切片面包

一般在家里吃早餐,现在都少不了备着切片吐司面包。这样的切片面包是天然就有吗?

1912年,一个叫Otto Rohwedder的商人,虽然已经有三个珠宝店,但是他的兴趣爱好和钢铁侠一样,只喜欢研究机械和工具。

偶尔一次听到家庭主妇抱怨每天花很多时间切面包,特别是早上匆忙时时间更紧张,还容易切到手。于是Otto产生制作一台切面包机器的想法。

这个点子激励着他,他决定卖掉自己的珠宝店,把钱投资到发明的第一台切片面包原型机上。为此他制作了几百张图纸,终于完成可以切面包,还能用一根金属针串起面包的原型机。

但是事情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一年后,存放原型机的仓库失火,所有的机器和图纸付之一炬。

Otto并没有因此放弃。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和继续自己的发明,他做了十年的秘书工作。1927年,重新设计的机器完胜第一台原型机。新机器不仅能将面包切片,还能把切好的面包打包。

当时却没有一家烘培店愿意购买他的机器,Otto还被人嘲笑这个想法烂透了。

直到最后,Otto把机器给了一个朋友的烘培店。这家店当时经营不善,几近倒闭。所以朋友觉得没什么好失去了,死马当作活马医,把机器安装到自己店里。

1928年的7月7日,这是第一块切片面包被卖出的日子。这个产品的结果导致烘焙店的生意翻了二十倍,所有知名的烘焙店都开始安装Otto的机器,百分之八十的面包被切片销售。吐司面包开始流行。

遮蔽无痕胶带

上个世纪的20年代,3M公司生产的砂纸质量不佳,所以他们提供一个薪水微薄的工作给一个叫做Richard Drew的年轻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各种类型砂纸的颗粒程度。

两年后,Richard被派去做砂纸的销售,他的客户是汽车修理厂。当时给汽车喷上两个颜色是很流行的,所以喷漆过程中常常需要把一部分喷好的部位遮挡起来。油漆技工需要用自制胶水、报纸和手术胶带来做遮挡,但是在撕下胶带和报纸时却很容易把新喷的的漆给带下来。这样只能重新再来,所以需要砂纸产品打磨。

Richard拜访客户的时候,油漆技工正在恼火地返工,根本没有兴趣理会Richard的推销。但是那一刻,Richard忽然想到如果能够有一个可以反复粘贴,又不会留下痕迹的胶带不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Richard没有相关领域的经验,但是他大胆开始用植物油,松香等材料开始自己的尝试。花了两年的时间,自己的正职工作几乎都保不住了,Ricahrd终于找到一个理想的配方,创造了可以很容易贴到表面,撕下来又不会留下痕迹的胶纸。

一开始,他的老板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直到发现这个产品在修理厂非常受欢迎,才决定专门设立一个实验室继续研发。Richard在这个实验室里,又用玻璃纸发明了透明的无痕胶带。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3M公司凭着这个产品赚了上亿美金。

有时成功的创业可能就来自于那不经意之间的一个点子,但是如果没有坚持,好的创意也可能就此烟消云散。虽然已是百年,但是这样的道理却永远不会过期。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这个冬天,没有下雪,显得比往年更干冷些。

李正手里攥着那份签好字的离职协议,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个结果不是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吗?拿一份补偿金,离开呆了近十年的公司,再寻找一个起点重新出发。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可是这样的离开,却抹不去李正心里的那种怅然若失。被解除劳动合同之前,李正不是没有尝试过去看看新的工作机会。然而,就算是仔细更新过简历,把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工作技能都描述得很清楚,也没有接到过多少HR或者猎头打来的电话。

他开始怀疑,新的起点容易吗?特别是对他这样已经年过40的职场中年。

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证实了这种怀疑。他告诉李正:

『虽然你经验很丰富,但是工资起点相对高了些,年龄也大了。如果Offer给低了你觉得不值,给高了公司不一定乐意。』

『还有以你的资历,是重新从基层开始做,还是去带领团队啊?』

『就算你愿意放低姿态,从头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公司有大把有潜力的年轻人可以选,为什么要选你呢?』

『而且,你长期工作在某一类项目上,公司一般会顾虑你有没有足够的创新性、开拓性。这一点他们也会倾向于有活力的新人。』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这个冬天, 像李正一样遭遇的中年人还有很多。很多互联网企业被曝出大量减员,一些知名企业也不再和年龄超过35岁的员工续签劳动合同。

人过中年,突然失去了工作,面对将来,心中亦是一片茫然。

这个冬天,对他们来说似乎格式地冷些。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现代人把古代的人生三大不幸从失去亲人,解读为:少年得志、中年失业和晚节不保。

就压力而言,中年失业带给人的痛苦度可能是最大的。似乎为之奋斗拼搏了二十多年的人生,到头来成为了一个笑话,还要直面模糊暗淡的未来。

深刻感受到这个问题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体制改革,一大批40、50的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寻找自己的出路。

现在的经济环境与当年完全不同。下岗职工面临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有困难也有机遇;如今的李正们却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下备显尴尬。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即使现在的房价相对于20年前,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购房依然是家庭中的刚需。没有了单位,没有了公积金,未还完的房贷要怎么样才能不断供?

孩子的教育呢?这些失业中年的子女正到了面临中考、高考的年龄。补习班要不要报?特长班要不要继续读?大学教育的学费要不要存下来,如果要出国留学又该怎么办?

医疗就更不要提。一场流感,一个病人,就几乎让北京一个有持续收入的中产家庭濒于困境,更何况这些失业的中年?

甚至单位里有人调侃:『在公司里,小年轻是说不得碰不得的,人家会立马拍拍屁股走人。至于老家伙们,随便说随便骂,反正他们也不敢辞职。』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今天的局面,也可以说是这些失业中年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当年踏入社会的他们,怀揣着梦想,规划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公司里打拼。从基础员工一步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中层领导甚至高层管理,薪资也是一路顺风顺水。于是,买了房、购了车、生一个、生两个。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小家建设得有声有色。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于他们,大概没有想过有一天会面临失业的问题,或者觉得那离自己很远。很多人想的是:加班吧,努力挣钱吧,只要把钱挣够了,财务自由了,就可以不考虑这样的问题了。

可实际上,大多数人离所谓的财务自由依然很远,而身体却早已透支。他们中的很多人华发早生,面色苍苍,或者心怀积郁,苦闷难述。

周勤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42岁。年底也拿到一份补偿金,与公司解除了长达六年的劳动合同。

『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他郁闷地说。

『本来工资待遇还可以,只要自己够努力,老婆就可以全职在家照顾老人孩子。』

『有一种站在悬崖边上的感觉。』

『你不知道,愁得头发都一把把地掉。』

『现在行业职位都不怎么样,都在裁人,更何况我这岁数。』

『积蓄?房贷还有十年呢。撑多久算多久吧,实在不行,只能去送快递……』

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他喃喃道:

『深圳那个被劝退的跳楼工程师还记得吧,好像和我同岁呢。』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失业中年,尤其是通常担当家里支柱的中年男性,面对如此境地,更是有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此时,他们的肩上,妻子、孩子、双方老人,三个家庭的责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沉重过。

这种压力,不仅加诸在家庭经济上,更加诸在失业者的心灵上。

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国3000万的抑郁症患者,很大的诱发因素之一是来自于社会。这其中,中年失业无疑是最狠的一击。

经济的危机、健康的危机纷沓而至,身在人生低潮的他们,将要如何面对?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最近参加了园区组织的一个人力资源讨论活动,里面所列出的话题林林总总,同行们也火力全开,尽情吐槽着老板、同事们。

然而有一个话题:中年职场危机,却被有意无意地闪过。

做为对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最有经验的从业人员,都在回避类似的问题,那当事者又该如何呢?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魏昕,45岁,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已经在企业工作十余年了。今年年底,公司和他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

『美国那边的老板换人了,整个体系结构都变了』他很平淡地说。

『可以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经济当然会有压力。房贷、孩子读书、老人看病。这些年积蓄,就是加上补偿金也不够啊。』

『有想过失业。没想过到了这个年龄,换工作不是很容易。』

『失落感?倒还好。你知道,我这个人心态还蛮平和的。』

『对中年失业的看法?办公室呆久的人,不愿意走出舒适圈,所以才会更加有压力吧。』

『我从来都觉得人生总是起起落落的,甘苦都得尝过才知道。』

『可能会创业,也可能换个方向,或者有一天能够找到新工作,都是出路。』

『日子总得过嘛!』

『虽然有点难,但是从头开始也并非不可能……』

此时,窗外正好有缕阳光射进来,照亮了他的侧脸,让屋内忽然有了生机。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他望望窗外,然后转过头来,一笑道:

『其实,工作了这么多年,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把过去好好沉淀一下。』

『现在想想,以前的历练和经验,也培养了自己的眼界和高度。这种积累对我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哪怕暂时没有新的岗位,我也有自信发现新的机会。』

『毕竟,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嘛。』

『40男人一枝花,我想我还正开着呢……』

中年失业,生活压力巨大,职业前景渺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正如魏昕所说,既然避不过,就面对吧。中年向来不是被认为人生的黄金阶段吗?在这个阶段遇到挫折,自怨自艾并不能改变什么。

倒不如调整心态,把重心放到关爱家人,关爱健康上。

在压力面前,不要一个人硬抗。中年失业不是丢人的事情,分享痛苦也不是怯懦的行为。职场和工作永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未来的日子还要继续前行。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也会到来。保持希望,就能带来驱走寒冷的温暖。

此致所有在职场上为人生奋斗的中年。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