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挺好》中看中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娘舅形象

《都挺好》开播以来,广受好评。不仅仅因为演员演技出众,最主要的还是人们似乎都能从这一个家庭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故事背后的生活逻辑是否合理,剧情展示的价值观是否让人感到悲哀,已经有了很多讨论。除了这些,呼噜爸爸在剧中最感兴趣的,还有影视剧作品中万年不变的娘舅形象。

1.

一说起影视作品里的大舅子、小舅子,就会马上联想到一堆标签:愚蠢、骄横、贪婪、无知、霸道。如果还有一个舅妈,一定就是见财忘义、尖酸刻薄,为了占便宜连命都不要的形象。

不要觉得我说的夸张,想想《都挺好》中的舅舅、舅妈和外甥,平日里贪了姐姐的钱财不说,敲诈勒索姐夫一家也是丝毫不手软。

而且剧中还不止一个坑娘家人的小舅子呢!蒙太太趾高气昂地用离婚威胁蒙总必须留下娘家人的时候,她弟弟虚开发票的事情直接把她变成另外一个人。

仔细一想,但凡关乎家庭伦理的中国影视剧,似乎都逃不出一个愚笨贪婪的舅子角色来制造矛盾冲突。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再好强也躲不过爸妈的偏心,哥嫂的无赖。剧末偏偏还要展示樊胜美对外甥的关爱。

《港囧》里面的包贝尔,干啥啥不行,碰谁谁倒霉。除了完美展示了一个智商不在线的小舅子外,把包贝尔自己也毁得够呛。

《瞧这一家子》里的陈佩斯,把坑爹坑姐夫的劲儿慢慢地从电影里,原封不动的搬到春晚小品中,和朱时茂玩起《姐夫抓小舅子》的游戏。

如此林林总总,还真想不到哪个娘舅的角色是以正面形象来歌颂的。

2.

都说影视作品反映生活,这么套路的娘舅形象,和现实生活有多远的距离呢?

我的一个朋友,妈妈辈儿三姐妹加一个弟弟。姥姥姥爷和舅舅住一起,那个偏心劲儿就甭提了。家里啥都是儿子的,姑娘都是外人,东西可以往家带,但是千万不能往出拿。

老太太生病住院,指名要姑娘们轮流照顾,就是不让儿子陪护,理由就是不方便。

我朋友的妈妈,打小就跟苏明玉一样,不爱顺着弟弟,就被亲妈超级不待见。有一次因为买房,想找父母借几万块帮忙,妈妈的回答是:『没办法借,弟弟万一有用家里必须给他留着!』

即便是这样,朋友的姨妈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她们打小就认同爹妈对弟弟的娇惯,还会反过来指责妹妹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弟弟,你买房应该找婆家要钱啊,怎么还会回来麻烦娘家?』

这样类似的故事,在每个人身边并不少见。如同种种看不惯的事情一样,就算心里不舒服,但也已经习以为常。

3.

尽管现在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不再新鲜,倡导者通常还会被冠以女权主义者的帽子。但事实上,很多国人骨子里男尊女卑意识还是一样的根深蒂固。

很多地方,仍然笃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生女儿就是『赔钱货』,生儿子才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

会嫁出去的女儿永远不能视为自己人,反而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她们获取最大收益,说不定儿子正好需要这些钱呢。

尤其是在攀比成风的地区,彩礼、嫁妆、红包都关乎一个家庭的颜面和尊严,只有传宗接代的人才值得受到重视。

重男轻女的观念一开始也许只是受地方风气的影响。而一旦在儿子身上投入了家庭所有的心血,不管这个儿子行为品性如何,在父母眼中就永远是最好的。选择性的失明会更加助长舅舅们的娇骄二气。

所以看出来了吗?问题的根子就不在这些哥哥弟弟身上。而是父母的偏心、溺爱亲手奠定了不和睦家庭的基石。

4.

有些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说这话的父母,通常奉行的原则却是『十个手指还有短有长呢!』

虽然总说父母的爱无私,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儿女的似乎不应挑剔。但是如果爱失去了公平,那还是爱吗?

就像上面提到朋友的姥姥姥爷,满脑子里都是儿子怎么样,而完全忽视了女儿的感受和权益。他们去世后,再没有人像平常那样惯着她舅舅了,也没有人能再压得住她妈妈的怨气。葬礼后,家庭矛盾就因为丧葬费而彻底爆发,从此两家断了联系,再无来往。她妈妈连听到弟弟的名字都觉得成心理障碍了。

我想这一定不是她姥姥姥爷所期望的,只是事情的发展和他们想象的总是不同。

回头想想苏明玉的家庭,她妈妈一手制造出的不和谐如此剧烈。假如苏明玉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常人家,电视还可能有完美和谐的结局吗?

做父母不易,做个公平的父母更为不易。二胎政策放开后,越来越多的父母也会面临公平的问题。如果你也曾感受过父母的偏心,如果你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变成电视剧里那样,好好想一想,珍爱你的每一个小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