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孝顺,你陪伴,父母就不会上保健品营销的当了吗?

权健事件的爆发,激起了互联网上的一片骚动。各个方向的口诛笔伐,舆论导向,似乎是又在上演一个新的『魏则西』事件。

发声的,大部分都是网上的一些公众号和家里的子女。做为保健品消费主体的老人群里,却似乎没听到太大的波动。对于保健品的态度,这个消费群体的信念坚固得令人难以想象。

很多文章分析过,老人之所以被这些保健品销售洗脑,主要原因是空巢老人太多,子女陪伴不够,空虚寂寞冷,所以保健品们趁机送温暖。

我却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缺乏子女陪伴也许是原因之一,但还有很多与老人日夜相伴,孝顺和睦的家庭出现同样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老人更容易轻信。

现在的营销非常善于制造概念,尤其是听不懂的概念,感觉很高大上。

有些概念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听了也是一脸懵,更何况大多数教育水平偏低的老人?

我的父母已经退休在家,他们大学毕业,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按理说他们应该有判断事物是否符合科学的能力,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天回到家,爸爸手上戴了个类似手表的东西,发着红光,另一端夹了个什么东西在鼻子上。我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说:『这是新科技,激光洗血,促进血液循环』。

我差点没直接献上膝盖。

父亲平时对保健品其实很排斥,甚至会阻止一些朋友同学去买这些保健品。但是就这么一个『激光洗血』的骗人玩意儿,他认为有用,认为你不懂,而且会赌上自己的主观感受为这种产品背书。

我只能很无奈的接受,只要不是吃到体内就还算安全,被骗就当是买了心理安慰剂了。

这种用各种现代词汇包装的营销,有时候年轻人都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更何况这些老年人。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以前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活生生地出现在老年人面前。

老人们的想法于是变成:可视电话,无现金社会都已经出现了,那么这些新名词代表的科技万一是真的呢?

相信每个子女都感受过父母那种温柔的固执。无论你想怎么说服他们,只会得到『嗯嗯,知道了』之类的回答。脸上的表情则写着完全没有听进去。

这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老人在建立了自己的信念后,对于自己孩子的劝导、说服是不会相信的。

他们心里的OS是说:『老子生你养你,你长几根毛我不清楚吗?你现在凭什么教我呢?』

除了家人之外,越是相熟的朋友提出某个相反的意见,就越容易导致这种心理反弹。

正是因为子女、亲友与老人们的亲密关系和相处态度,才会更容易给各种保健品可乘之机。

世上哪有不顶嘴的孩子,不吵架的家庭呢?这些口口声声叫着老人爸妈的销售人员,就绝不会和老人顶嘴,他们只会顺着毛捋。久而久之,老人越发不愿意接受孩子们真实的意见。这真和孝顺与否,陪伴与否关系不大。

事实上即使销售人员扮得再像孙子、像儿子,老人心里其实也很清楚这种陌生人的界限。他们心里实际想说的,不是希望有个像销售一样孝敬的孩子,而是希望有个像售一样听话的孩子。

这种心理也很普遍。没有一个老人愿意听反对的意见,听别人否定自己,或被当做一个无知的角色。

通常只有身边的亲人,才会在家里把不对的事儿说两句。然而,老人的心态是越活越孩子气的,他们并不愿意轻易让别人的话,来否定自己一生的经验。当你表达的意见与他们所认为的相左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不懂……』

我的朋友母亲,神神秘秘地打电话给他说:『儿子,我知道有一种药,可好了,你去买一下啊……』

『什么药啊?』

『特别好……啥都可以治,是XXX那里的秘方,人家说可有效了……』

『怎么可能有这种药?』

『你不懂,真的有,你隔壁二姨三表哥家的外公就是吃这个好的……』

在老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口口相传比科学道理更可靠。而大家其实都清楚,这些口口相传的广场舞群、歌唱群、自乐班,也是保健品谣言四下传播的重疫区。

这只是因为,在这些群里,你永远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不管背地里如何,当面每个人都赞美着别人,自己也越来越相信这些赞美。现在回到家,你告诉他们错了,老人们怎么会信你?

曾经有一个女儿潜伏到母亲的群里,刚表达了一点不同意见,就瞬间被管理员踢出了群。晚饭时候,她妈妈得意地说:『今天有个人来群里捣乱,被我迅速踢掉了』。

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谈的是父母辛苦一生,拥有着子女不曾有过的智慧。无须否认,从人生历练的角度而言,这没有问题。但当一些事情超出了他们的知识领域时,这些人生经验就不那么管用了。

此时的老人们,更像是心理年龄越来越小的孩子,喜欢赌气,喜欢反着干。

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生命健康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保健品市场这块2218亿元的大蛋糕,却同时也成为了滋生各种包治百病神药的温床。即使没有权健,也会有蒙健、藏健、各种健把手伸到你父母身边。

与其在此慨叹为了金钱利益道德沦丧,无良医院草菅人命,不如想出更好的办法来保护我们的父母,就像他们保护我们的小时候一样。

让老人们不再迷信保健品,不仅仅只有孝顺和陪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父母面前建立更有说服力的形象。

批评意见不一定直接说出口,先迎合,再想法让他们看到事情真相,比直接怼他们的效果可能更好。花些时间与他们一起玩手机,玩电脑,把你对现代网络的认识也同时耐心地教给他们,不要只是给他们买个智能手机,装个微信就好了。把他们加到你的朋友圈,让他们看到和他们心目中不一样的孩子。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爸爸打电话给我说:

『那个激光洗血的仪器升级换代了,要不要加点钱换新型号呢』

『好啊,我陪你去,看看他们有没有合法的准字号呢』

然后,我又补充了一句:

『反正,只要不吃,你高兴用就先用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