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早晨,台湾艺人高以翔确认在节目录制中突发昏阙,经抢救无效后身故,令人唏嘘。
大家都知道这档真人综艺节目是以素人追赶明星为噱头,电视台甚至花巨资包下整座城市进行布景。但是这项节目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却引爆了大众的讨论和质疑。

首先节目组录制时间在凌晨。此时正是人体生理代谢处于低谷的阶段,这个时候进行高强度、剧烈的速降、跑步,爬楼等活动,运动风险急剧增加。
其次,有大众怀疑现场没有及时对高以翔晕厥做出反应,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这个问题只能留待官方正式的公告了,无法臆测。
从这个事件中,最引起跑者思考的就是运动型猝死。
跑步猝死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跑步猝死其实随着马拉松比赛的广泛开展,并不鲜见。

就在最近2019龙口国际马拉松半程赛道上,跑者张某在接近终点处晕倒,经抢救无效身故;同一天的荆州国际马拉松赛上,另一位半程选手张某也永远地倒在了赛道上。
2016年12月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一名林姓跑者在距离终点4.5公里处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另一名跑者吴某到达终点后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两人经抢救后无效死亡。 赛后发现,吴某还是一个替跑者。
2016年4月,呼噜爸爸参加杨凌马拉松,完赛后没有10分钟,就听说有选手鲁某倒在了40公里的标示附近,再也没能抢救回来。
2015年12月,33岁的姚某在深圳马拉松赛半程比赛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家里一个六岁的女儿刚上学,第二个孩子的预产期就在当月。
2015年11月江西上饶全国半程马拉松赛中,一位年仅20岁的张某在冲过终点后倒地,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后不治身亡。初步原因判断是心源性猝死。
2015年10月合肥马拉松上,一位小伙子在半程马拉松的终点线前突然心脏骤停,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妻子也刚刚怀孕。
……
如此种种,让跑步爱好者对这项运动有了一种乌云盖顶的压抑。

毫无疑问,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对身体素质有相当要求的跑步运动。随着健康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跑步这项大众运动,并且被吸引参加各类马拉松比赛。
令人担心的是,很多参赛的跑者并没有足够意识到运动的高风险。特别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觉得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体力去拼一把。然而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他们,尽管有些人身体素质还不错,但是在马拉松比赛中一旦没有控制节奏,一味追求速度,甚至在身体发出警告后,仍然以为坚持就可以完成比赛,结果就容易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种悲剧实际上人为因素占据很大部分。如果仔细看看相关猝死的案例,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特征:冲动参赛、追求成绩、缺乏足够训练,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不足。

医学上猝死分为两大类型: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先天冠状动脉畸形潜在生理缺陷引发;而非心源性猝死则可能会因为过度劳累、酗酒、剧烈运动等因素,导致猝死。基本上,运动型猝死中很多都与隐藏的心脏疾病有关系,疲劳、剧烈运动常常成为诱发的因素。
比如事件中的高以翔,有消息称为心源性猝死,这即是说他可能有心脏隐患未能及早发现。所以尽管他高大健壮,日常也有健身锻炼的习惯,但却在节目录制中出现体力不支、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出现晕厥,直至悲剧发生。
必须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 重视跑步安全
呼噜爸爸一直推崇的健康生活理念,就是不能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盲目追求跑步成绩。有了这么多惊心的案例在前,不由得让我想对所有跑者呼吁:健康跑步,安全跑步才是跑者的唯一。
相信所有人开始跑步锻炼的初衷都是为了健康。不管是因为想减肥,还是想挑战马拉松,一旦踏上跑道,目光所及,心之所想,首先就应该是个人的身体健康。这,才是初心。

每当听到有些参赛者,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炫耀,去替跑、蹭跑、在比赛中弄虚作假,呼噜爸爸不仅为他们缺乏体育精神感叹,更为这些盲目跑上赛道的身体担忧。
为了让跑步锻炼回归初心,我们必须在训练、比赛中,看看有没有忽视过下面这些细节,以至于埋下隐患的种子:
◼️ 追求过快的速度
作为大众跑者,我们更需要享受的是比赛而不是单纯的速度。参加一次比赛,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完赛,体验赛道,不同的人文、风景,和挑战长距离的成就感。至于成绩,那是在安全完赛基础上再来考虑的事情。
当然会有一些精英选手追求成绩,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如果是普通的大众选手,不切实际的追求配速,不管是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都可能导致心率过高,脑供血不足。如果身体再有其他的隐患,就可能会雪上加霜。

◼️ 不听从身体的信号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倒在了终点线之前,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
很多人感到疲惫无力支撑的时候,身体实际在释放『需要休息』的信号。但在比赛中,有的人往往为了挑战所谓的极限,忽视身体各种信号反馈,强行坚持机械的跑动,最终在终点前崩溃。
呼噜爸爸曾经在比赛中看到一个选手,面红耳赤,双眼涣散,脚下还在机械地跑动。幸好医疗志愿者和跑友看到他的情况不好,强行阻止,才免除了又一个可能的案例。
有些参赛者在比赛中羞于上收容车,但是如果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和所谓的荣誉与面子比较,孰轻孰重,不是一目了然吗?
◼️ 忽视赛前的体检
比赛组委会为了预防事故,在报名时都会要求体检和免责。可往往很多人不把报名前的体检要求当回事。但是如果没有进行过年度的常规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确定,在报名参赛前再次体检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常规体检没有很多复杂的检查,但就一个基本的心电图也能够反映出一些潜在隐患,让自己判断适不适合参加比赛。血液检查中反映出的血压、血糖问题,是否感冒,疲劳等等,都可以成为比赛是否成行的判断依据。
最起码,个人的身体数据,至少可以提醒在训练比赛中,应该保持的训练强度和需要注意的重点。

◼️ 缺乏足够的训练
有些人在挑战长距离比赛时,有一点随大流,凭兴趣的意思。报名参赛后,训练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面干脆就不跑。参加比赛更像是在朋友圈里的炫耀。
这样的训练强度,身体根本不能支撑长距离运动的体力要求,非常容易导致运动伤害。轻则抽筋、拉伤,重则引发生命隐患,那些猝死的案例大多如此。
通常来说,参加半程马拉松赛前,至少能够顺利完成一两次15~16公里的训练;而全程马拉松赛,至少要有一次32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训练。这样才能提前了解比赛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与问题,做到心里有数。
◼️ 饮食、生活不规律,恢复时间不够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带来了更不规律的生活作息。
很多生活不规律的年轻人时常感觉疲惫,休息不够,睡眠不足。加上饮食不能好好控制,以这样的身体状况强行参赛,当然容易出问题。
一个好的马拉松跑者,在比赛前会规划严格的饮食和训练计划,同时保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恢复。这样才能在安全完赛的同时,跑出优秀的成绩。

在高以翔的事件里,假如艺人有足够的休息,假如拍摄时间合理,假如在录制中及早停下来,可能结果都不会一样。然而时间无法逆流,悲剧再一次为盲目奔行的跑者敲了一次警钟。
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就能在跑步锻炼和参加比赛时,正确应对各种问题和要求,就能避免运动型猝死的发生。
呼噜爸爸希望每一个跑者都能在比赛中跑出个人最佳,但更希望每一个跑者都能安全完赛,拥有自己健康的生活。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