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在没有比赛的恢复期,应该这样设置训练优先级

随着冬天到来,比赛逐渐减少,很多跑者也进入年底的『恢复期』开始调整。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后,恢复当然非常重要。没有充分的恢复,整年的训练和比赛累积的疲劳会把身体带入平台期,心理上对跑步也会有所倦怠,这种状态下,必然跑不出好成绩。

但是『恢复期』并不是说应该与训练绝缘。相反,对于真正的跑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适合的身体重塑阶段: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以前的训练中发现问题,为来年新的训练周期和比赛打好基础。在这个阶段规划有所选择地进行针对性训练,会使得明年新的训练周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奥林匹克选手兼私人教练Juli Benson说:

基础训练阶段,是整个训练周期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个道理朴素简单:只有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大厦,才能够抗风抗震;跑步也是一样,只有基础训练扎实,才能够应对更高强度训练的挑战。

不同的跑者之间,训练优先级也是不同的,在时间利用与分配上必须做到最有效率的选择。一般针对性的基础训练包括了跑量积累、力量与身体机动性训练,跑步速度和肌肉神经反射系统的协调能力训练。哪一部分的优先级最高、对跑步能力帮助最大,还取决于跑者的目标、过往经验和自身不足等方面。

下面这张流程图可以帮助跑者快速定位自己的训练优先级。确定了训练优先级,就可以从下面的优先级介绍中,找到自己需要注意的重点和细节,把这些内容完美地融入自己的训练中。

优先级:跑量累积

基础跑通常被认为是跑量累积最主要的训练方法。这种跑步类型不强调跑步的配速,重点是有氧能力的提高和耐力的培养。无论是准备首马的跑者,还是有过比赛经验的跑者,耐力对于比赛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能够提高身体耐力之外,跑量的积累还会在以后的训练中转化为速度。因为有了基础素质的提高,即使是高强度的训练,也能够很快从疲劳中恢复。这对整体训练非常有益。

◼️ 跑量累积原则一:尽自己所能多跑

在身体不会受伤的前提下,跑量累积是越多越好。不用和别人比较跑量,毕竟上班族和专业跑者的跑量肯定不会在同一等级。跑量的累积也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还有,大多数跑者可以每周逐渐增大跑量,这对耐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

跑量里80%应该是轻松的基础跑,心率控制在有氧区间,才能充分地训练到慢肌纤维。

◼️ 跑量累积原则二:保持循序渐进的态度

训练准备中,循序渐进的态度也很重要。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次长距离训练也成就不了一个马拉松跑者。基础阶段的耐心和逐渐提高跑量,是成功培养耐力的不二法门。这也是为什么在『恢复期』就可以开始进行跑量累积的原因,耐力训练时间线被拉长,对于耐力的持续提高是很明显的。

最容易增加跑量的一个方式是每周增加长距离训练的公里数。比如从22公里开始训练,以后每周根据自己的体能增加3到4公里,直至32到35公里时保持稳定。训练量增加同时的要点是:

始终保持轻松配速而不是预期的比赛配速。

另外一个方法是如果每周训练天数较少,可以继续保持每次训练的里程数,但每周增加一个训练日。不过,注意还是保持在恢复期,增加的训练日不会增大身体疲劳度,保证足够的休息恢复时间。

跑量的增长上,有一个10%的增量原则说法。但是针对不同的人群,10%的标准略显刻板。对于跑量较少的人,每周10%的增量可能过低,而跑量较高的人则正好相反。所以根据个人跑步的感受,每三到四周增加10%~20%的跑量会更灵活。

优先级:肌肉神经反射训练

有的跑者的目标是提高配速,而不是耐力的改善。那么在恢复期,把注意力放在肌肉神经反射训练是更好的选择。

在这个阶段加入针对性训练和速度练习,不会因为同时有跑步的强度训练,造成身体疲劳度积累;而且同时可以持续地改善个体的跑步效率。

姿态训练、爆发性训练和其他肌肉神经反射训练都能对提高配速有帮助。针对不同的肌肉部位,选择不同的练习场地、调整不同的训练方法,都让跑者有更多针对性的选择方案,非常灵活。

在这个阶段除了专注神经元反射培养外,仍然可以考虑加入一些配速间歇跑。这种配速跑和完整训练周期中的配速训练有一定区别:每个间歇跑的时间可以更短(比如30秒到一分钟),休息时间可以加长(三分钟到五分钟)。要点是训练结束后不会感到精疲力竭:

利用快跑提高身体激素的分泌水平,让人兴奋,但是降低训练强度,让训练结束时依然感觉精力充沛。

越早开始肌肉神经反射训练,就越能在下一训练周期前获得更多时间,把训练收益最大化。同时对于刚开始接触这一类型训练的新手,还能稍稍拉慢训练节奏,给下一个训练留出熟悉练习的缓冲期。训练基本原则上以不会感到疲惫为标准,每周在训练轻松的日子安排一到两次即可。

注意:可以在自己最有活力的时候来做这些训练,还要避免因为兴奋而训练过度。

优先级:力量和身体机动性训练

如果身体之前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受过伤,通常都是由于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以及身体机动性差的原因造成。在恢复期,通过专注力量和机动性训练,就可以针对这些潜在问题进行强化,在下个训练周期到来之前,提高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机动性,降低运动伤害的风险几率。

如果已经有伤痛困扰,但是找不到根本原因,最好是找专业医生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定位问题原因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

和肌肉神经反射训练一样,力量和机动性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专业教练认为,两个训练周期之间是最适合力量训练的时机。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的力量和身体机动性,可以帮助跑者明确新的训练周期中,训练类型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换句话说,就是在下个训练周期开始前,身体需要确定能够承受的训练强度极限在哪里。要做到这一点,建议相关的力量训练都在每次跑步完成后进行,每周2到3次。在跑步完成后进行力量训练,就是为了保证刺激身体力量的极限的同时不会训练过度。

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并不需要放弃积累跑量。保持基本跑量可以让跑者正确判断在强度训练周期到来前,身体所能承受的训练强度范围。

而且,在新的训练周期开始时,有一些新的针对性练习也会需要足够的力量和身体灵活度支撑,这个阶培养出的肌肉力量和身体机动性就能够发挥作用。在力量和机动性训练上花时间,必然在后期训练中得到更多回报。而且,降低了伤害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下一轮的训练周期可以完成得更加出色!


一旦跑者能够在恢复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优先级训练,必然可以在2020年的比赛中,把汗水化为手中的奖牌,和心中的满足。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关于作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