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玄学』:了解自己个性特质,更好地制定跑步比赛训练计划

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清楚,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跑者,制定训练计划,严格执行训练要求,控制每天的食物摄入,都是必不可少的。

训练计划的制定上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会根据跑者的体能水平、训练历史和过往成绩设置不同的强度和训练内容,训练计划的框架基本相似。更常见的情况是,很多跑友会从网上或者别人那里把训练计划照搬过来,大概认为,既然这个计划适应别人,自己也应该差不多。

虽然说一样米可以养百样人,但是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训练计划执行上并不顺利。可能跑的不舒服,或者自己的时间协调不过来,总之,很多训练计划刚开了个头,就无疾而终。这时,大部分人常常责怪自己不够自律,没有毅力,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自己的个性特质会影响到跑步训练计划的执行。

关于性格学的研究其实不算陌生,有一段时间国内就很流行什么『九型人格』、『性格颜色说』等等理论。大部分的性格学研究被用在沟通、交流等人际关系方面,但是性格个性实际上会影响人的整体,是在一件事情上,决定实施什么样的行为的根源。

呼噜爸爸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国外研究历史很长,实施使用范围很广的性格学理论,可以简称为『DISC性格理论』。

DISC性格理论背景简介

DISC理论,由哈佛大学的William Moulton Marston博士研究出的,用于找出人类行为中可预测行为以及个人习惯。Marston博士把这些可以预测的人类习惯归结到DISC的个人特质类型中。

按照DISC性格学理论的研究结果,把人分为四种个性特质:主导型(Dominant)、影响型(Influential)、稳定型(Stable)和服从型(Compliant),这也是理论名称的由来。

上面的每种类型都关联着一些特定的性格特征、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比如说主导型,他们更倾向『做就好了』的这样的行为模式,不会关注细节,追求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更不喜欢研究过程;而影响型人群,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解决问题的步骤,他们的重点会放在『如何更快乐地做一件事』而不仅仅是把事情搞定。

对于稳定型人群来说,首先不愿意与不喜欢的类型共事。行为决策之前非常希望得到明确的保证,确保行动结果不会变得糟糕而无法接受。而且他们更喜欢呆在舒适区里,不太愿改变;服从型的人群在细节上与主导型完全相反,细节越多越能使他们放心。所以服从型人群行动之前,一定要彻底了解清楚所有来龙去脉才会走向下一步。

人类行为从来不是简简单单,非黑即白的,不同的性格人群当然会有行为模式上的区别和行为惯性。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准确的判定自己是哪一种类型呢?

回忆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当你做决定之前,会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甚至需要考虑得面面俱到?或者是容易冲动,一时心血来潮就会马上采取行动?你是喜欢把所有的事情记到本子上,还要用马克笔标上重点符号?还是只要听到耳朵里,心里过一下就完全Okay的?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只要更加了解其背后的含义,就更能预测自己的行为模式,并规避一些不利的习惯,这对于工作、人际关系还有跑步计划的执行都会有非常夸张的影响,毕竟跑步也是一种特定的人类行为。

依据自己的个性特质来跑步训练,不仅可以让训练计划执行更顺利,在训练效果和完成效率上更可能进一步优化。达到最优。当训练计划与个体的特质吻合时,每一次的训练就是变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训练结果也会变成自己主动追求的目标和成功方向。自然,每一次训练结束,都会让跑者感觉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就现在我们回到如何把DISC理论实施到跑步训练上。

第一步:确认自己的类型

通常这样的性格类型测试,有专门的测试程序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能得到很详细的报告与解读。但是对于普通跑者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上面介绍的信息和下面的一些方法,使每一种个性特质具像化,从而参考自己所属于的基本类型:

主导型:

主导型是冲动性的决策者。对所有事情抱有一种『做就好了』的态度。非常富有竞争性,渴望胜利。做事情的动力来自于成功或者特定目标的达成,是典型的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人群。

影响型

注重人际关系,依据各种标准来判断并做出行为决策。换句话说就是非常守规矩。喜欢与人沟通,尝试新鲜的事物,但容易在压力下崩溃。

稳定型:

行为决策时非常犹豫不定,需要强有力的保证才愿意把事情向前推进。希望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做事情时喜欢保持愉悦的心情。

服从型:

非常注意细节和具体的证据,在遇到压力时会埋怨自己,害怕被人批评、评价,做决策时非常慢,需必须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才敢于做出行为决策。

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点,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同时拥一种以上的类型,这其实很正常,纯粹单一的个性特质其实很少。

很少有人是单一类型的特质,基本上是以某种特质为主要特征,然后其他特质表现得稍弱一些。

一个人的主要、次要、偶尔甚至缺乏的个人行为习惯混合形成了DISC四种个人特质,这个混合体会影响每个人每天在不同环境之下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交流的方式、组织能力、面对冲突时的处理方式等等。

理解一个人的DISC个人混合,就能够采取较为主动的方法把人们放到自我感觉更舒适、更有激励的环境下,让他们积极地面对问题,正确理解和预测自己的行为。

当发觉自己是某两种或者某几种类型混合时,首先看平时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以自己的主要类型为依据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制定。

第二步:根据性格类型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

了解了自己的主要性格类型,在选择训练方法和制定训练计划时,就可以把这个因素纳入到整体中一起考量,而不单单只看体能和训练目标。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训练计划会更有效果,训练活动也能够执行得更好。

下面是一些例子可以作为参考,然后举一反三:

主导型:乳酸阈值跑

主导型可以用清晰的目标和结果来刺激自己的训练动力,然后在每一次的训练中挑战目标。

乳酸跑很适合主导型人群,基本上只要出门开始跑就行了。训练计划中只要有距离、有配速要求,不用过多细节。记录下每次的训练成绩,在下一次训练时尝试突破,把每次的跑步训练变成与自己的比赛。

训练中,主导型人群不要过多考虑配速、距离以及每一公里的细节。这个类型的人群如果过度分析训练,会容易有挫败感并感到疲惫。这些思考同样会消耗能量,非常容易让跑者把训练计划完全放弃,再起炉灶。

影响型:长距离训练

影响型可能对长距离训练更情有独钟。这个距离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又有参照的标准,这会让跑者感觉很开心。

长距离跑训练给了影响型人群一个很好表现机会,长距离的匀速稳定让这类型人群可以有坚持的标准。在跑前做好线路的规划、补给方案甚至返程方案会有加分效果。

但是,影响型人群进行长距离训练时,要避免不做规划就跑步。这样在陌生的线路和路况下,配速的过多变化会让影响型人群有失去控制的感觉,会跑得很不舒服甚至崩溃。

稳定型:操场跑道上的训练

稳定型的人群希望在训练时有一定的保障,所以操场上和朋友一起训练会感觉舒适。

稳定型人群和跑友一起到操场跑,一起完成预定的训练,比如三组六乘400米。或者让其他跑友带着一起冲刺400米,这样不用自己决定使用什么配速,怎么冲等等,会让这类型人群感觉训练更轻松一些。

最需要避免一个人在操场上进行速度训练活动(比如间歇跑)。从心理角度而言,稳定型人群适合群体活动,不适合成为独狼跑者。在做速度训练时,没有其他跑友,就必须自己做很多决策,而且会丧失共同完成的成就感。

服从型:法特雷克跑

服从型人群完成法特雷克跑,能够满足更多对于细节的追求。

法特雷克跑法多变,可以在时间基础上跑不同的距离、配速或者调整恢复时间。所以在训练开始前,把每一段的细节都写下来,决定好每段的距离、恢复时间等内容,在执行训练时会感到很大的成就感。

要避免训练前不计划每一段的细节。这样不得不在完成每一段时再去想下一段如何跑,对于服从型类型来说,这会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再训练中找寻细节,结果就是训练效果很差。

第三步:训练计划的组合

一个有效的训练计划是不同的训练类型组合而成的。即使每一种人群类型有更适合自己的跑步类型,也不可能放弃其他的训练。

因此,通过对自己个性的分析,找出每种训练中需要完成或者需要避免的内容,设计出自己独有的训练类型,最后再根据自己的体能水平、训练历史和训练目标,进行组合,就能制定出完成效率更好的训练计划。

有一点很重要,前面我们提到了类型的混合。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类型会影响到个体基本的行为习惯,但也有次要性格对跑步影响更大的情况。比如影响型人群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想的过多,最好像主导型那样说干就干。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自己的个性特质了解得更清楚才行。

结语

按照个性特质来制定训练计划,甚至考虑比赛方案,乍听之下可能觉得是跑步的玄学。但是人类的行为虽然复杂,但并非不可预测,这是心理学、性格学理论很重要的存在依据。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哪一种性格学理论更可靠,而是在考虑自己的训练计划和比赛策略时应该综合更多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让跑者进一步释放能量,发挥潜力,跑出自己的佳绩。


延伸阅读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关于作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