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本来就像吃饭、喝水,再自然不过。但是在跑步时,却成了很多人的问题。
有些跑友,每一次训练都像是溺水挣扎,明明没跑多远,可是呼吸就感觉吃力,甚至喘不过气来;而另一些跑友,听说『三步一呼,两步一吸』能跑得更快,谨慎地数着脚步点前行,但实际发现跑得更慢了。
对于自身遇到的状况,他们自然会产生疑问:出现状况是因为跑动中的呼吸方法不正确吗?是否有一种最优的呼吸方式需要练习掌握呢?

跑步是最简便易行的有氧运动之一,在运动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氧气供给,因此呼吸一定会对跑者产生影响。而呼吸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从很早就已经开始有人做深入的研究了。
在了解是否存在一种『最好的』跑步呼吸方式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些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呼吸节奏。它是指运动过程中,吸气时的步数与呼气时的步数的比值。
举个例子:当你吸气时跑两步,而呼气时也跑两步,你的呼吸节奏就是2:2。如果暂时对这个概念还有点模糊,请耐心向下看。
1983年的研究,提出LRC的概念
早在1983年,就有论文研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Bramble与Carrier发表了题为《哺乳动物的跑步与呼吸》的论文,描述哺乳动物如何协调呼吸和身体移动,来保证有效的呼吸循环。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Locomotor-Respiratory Coupling,简称LRC。这就是明确运动和呼吸之间的伴生关系和比例关系,也就是前面提出的呼吸节奏概念。
四足动物不管是缓慢踱步或者发力狂奔时,LRC都保持为1:1;而人类则会有多种不同的LRC比率,其中2:1是最常见的。科学的解释:因为行走解放改变了呼吸机制的限制,因此允许人类有更灵活的呼吸模式。
1993年的研究,分析了呼吸和运动的协调关系
1993年,Bernasconi和Kohl发表了《人类呼吸与运动节奏之间的协调分析》,揭示出能够保持呼吸与移动高度协调的跑者,氧气需求量明显小于那些协调性低的跑者,因此这些跑者的运动表现、耐力持久性更好。论文并得出一个结论:运动是否能够高度协调,取决于呼吸是否足够稳定。
2013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呼吸节奏影响跑步的运动表现
2013年,Bramble和Carrier发表了新的研究,称为《冲击负荷与运动呼吸的协调性显著影响跑者的动态呼吸》。他们得出结论:呼吸节奏能够减少耐力型运动中肌肉的疲劳度,从而改善身体的耐力表现,并可能降低运动伤害风险。

科学的运动研究证明了稳定的呼吸节奏有助于跑步,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什么样的呼吸节奏是最适合跑步的。

科学研究没有提供的答案,却有很多教练或者跑友会提供意见。似乎只要听他们的实践经验就可以了。但问题是这些专家的意见差别太大,一起来看看。
精英跑步教练Jack Daniels,著有《Daniels的跑步公式》一书,书中最常被引用到的呼吸节奏是2:2,可能你已经在什么地方见过说这是最有效率的呼吸节奏。
但Daniels的全面表述是这样的:2:2适合作为长距离比赛的主要呼吸节奏,但在接近比赛终点时,可能切换为1:2或者2:1会跑得更好。他还指出平时轻松的跑步训练,3:3甚至4:4的呼吸节奏会更适合。

而另外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跑步教练Bill Leach,却坚持认为2:3(这大概就是所谓两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来源)的节奏是最好。他认为:由于大气压比肺里的压力更大,所以呼气时会比吸气更用力,因此跑者呼气应当比吸气更长。

但仍然有相反的意见,认为保持吸气步数更长才对。因为『拉长吸气时间,会让胸部横膈膜充分展开,使得核心更稳定!』
有趣的理论 – 奇数呼吸节奏会避免运动伤害
2013年Bramble和Carrier的论文提出一个有趣的理论:如果LRC的比率之和是偶数,比如2:2,3:1或者3:3,则每次呼气都会用同一只脚落地。而如果LRC比率之和为奇数,比如2:1,1:2或者3:2,2:3等,落地的脚会在呼气时自然轮换。
有人因此认为,采用奇数呼吸节奏模式,能够避免运动负荷重复加载同一条腿,对防治运动伤害有帮助。


实践出真知,不用盲目选择相信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让跑者无从选择,那么就不要选择!
实际上,在寻找最好呼吸方法时,我们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尽管大量研究证明协调的呼吸会有助于运动表现,但并没有一个所谓最优呼吸节奏模式。
1993的研究论文里,跑者使用了5:2,2:1,3:1和4:1的节奏,并没有统一值。而且结论也与具体的呼吸节奏并没有关系——只要稳定就好。
有的跑者尝试奇数呼吸节奏,说是效果明显,但也有的尝试过后称没有什么卵用。
仔细回想一下,跑者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假设是:对于一个人有效的方法,则对于所有人都有效。不管是装备、训练还是现在谈的呼吸。有实践的经验借鉴当然很好,但是运动本身的结果非常依赖于个体的差异,不亲自尝试,就盲目地采信,是严重地对自己不负责任。
所以在呼吸节奏上也是这样,别人的经验可以学,但是没必要认定哪一种是最好的。
其实,只要使用稳定的配速,就会产生自然的呼吸节奏。

刻意维持呼吸节奏会影响跑步表现
不仅没有所谓最优呼吸节奏,事实上刻意去维持某种节奏,反而会毁了跑步训练。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和朋友一起跑步,你们的呼吸节奏在相同配速下可能完全不同;即使一个人跑步,因为速度、上下坡,都会导致呼吸节奏的变化。
2009年一篇《运动关注度对跑步效能的影响》发现跑步时特别注意内部因素(如姿势和呼吸)的跑者,跑步表现明显不如那些只注意外部条件的跑者。放太多注意力在自身跑步细节上,会迫使你消耗更多的氧气维持配速。这当然会产生能量浪费,降低跑步效率。
这并不是说完全不管跑姿或呼吸,而是当希望做出改变或者培养一种习惯时,需要的是渐进、缓慢的改变,把刻意的关注变成自己下意识的行动。例如呼吸,先从保持稳定配速开始,之后观察自己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如果想要尝试不同的节奏,可以先体会一下改变的感觉,让它成为肌肉记忆后,就不再时刻关注,跑上一段时间,再重复检查一下即可。

呼吸紊乱并不是呼吸节奏的锅
跑步时呼吸紊乱,喘不过气来,大部分的原因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运动水平,训练强度太大了。
呼吸紊乱意味着氧气供应的通路不稳定了,大脑会为了保护身体不受损伤,输出疲劳和痛苦的感受,要求身体放缓行动,降低运动强度到适当的程度。
如果不能维持稳定的跑步配速或者心率区间,只图跑个痛快,或者觉得自己太慢就加速,实际上和呼吸节奏沾不上边了。
结论
采用自然的跑步速度,维持符合自己运动水平的配速,都会形成自然的呼吸节奏。不需要刻意控制干预。
可以尝试不同的呼吸节奏带给自己的体验,但不要认为适合别人的就能适合自己。
简而言之,跑步中不同的呼吸模式完全取决于是否感觉舒服,不同的配速和跑步训练需要的呼吸节奏可能也会大不相同。
如果跑动中发现呼吸不稳定,就应该降低速度直至感到稳定。跑步新手在配速较慢的情况下,应该尝试长一些的呼吸模式,比如3:3。

前面介绍了很多呼吸节奏的背景知识,似乎在实际应用中用处不大。但是要相信,跑步也是科学的,多了解有关的知识,就能让自己更好地判断抉择,怎么做才是有利于自己的。
你怎么看跑步中的呼吸呢?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