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证明跑步对健康的四大好处,让跑步锻炼的决心更加坚定

当穿上跑鞋起跑的那一刻,生活就可能因为这一个小小的运动习惯而发生改变。

每一个人选择跑步锻炼的初衷或许不同,但多半都和健康有关。如果让一个跑者来讲述跑步的好处,却常常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运动科学家们则一直努力地在这个领域里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数据和实例来证明一些跑步对人们的好处。其中,这四个研究结果令人吃惊,但却又在情理之中,都是跑者可以继续坚持跑步锻炼、最坚强的科学支撑。它们包括:

▣ 跑步会使人长寿

▣ 跑步有助于获得优质睡眠

▣ 膝伤与跑步并无必然联系,而跑者与普通人相比更少膝关节问题

▣ 跑步不但能够减肥,还是维持体型的利刃

跑步可以减缓身体衰老,有益于真正意义的『健康长寿』

长生不老永远都是人类追寻的目标之一,然而世界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如果勉强说有,也只能是跑步、锻炼这些积极的活动能算作延长生命的『一颗药』。

有无数相关的运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跑步可以延长生命周期,就是指跑步锻炼回会使跑者更长寿。

2018年一个关于跑步与寿命的大数据研究1分析发现,综合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案例中,跑者的比例比非跑者要低25% 到 30%。研究者的结论是:

选择任何类型的跑步活动,哪怕就是每周只跑一次,也比不跑步要好。

另一个关于跑者的论文研究2认为:跑者会获得额外三年以上的寿命

作者提出的依据是:跑者生理上能够呈现出更好的心血管状态;脂肪较少,器官组织结构成分更好;胆固醇水平更低;身体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更稳定;骨骼更加强健,体内激素水平规律稳定,而且精神状态更加积极。

追求长寿不单只是活得长久,而是要有积极、健康有质量的长寿。而这也恰恰是跑步活动对于生命的影响种最为闪光之处。因为我们都知道,依靠药物、医学治疗生存的一些老年人,他们的生命在延续,但是生活质量,包括对于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的消耗是没有办法计量的。很多研究都致力于如何使老年人可以生活的更加健康积极,然而各种方法里,最有效的永远是坚持锻炼

在最近的美国波尔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3中发现,一组平均年龄为75岁的跑者和自行车骑手,他们坚持锻炼时间都超过50年,而他们的生理状态更接近25岁的年轻人而不像那些没有锻炼习惯的同龄人。

在另外一个斯坦福大学知名的研究4中,研究者比对了本地50岁左右的中年跑者和社区里从不进行锻炼、而且总是依赖于医疗手段的人群。这项对比持续了21年,结果显示:跑者组的死亡率低于医疗组超过50个百分点

更令人意外的是:跑者组中的人群达到特定的残疾评分(Disability Scores)也比对比组晚11到16年。这就是说,跑者组的年轻状态保持更为长久,而且随着跑者年龄增长,这种从跑步获得的好处就愈发明显。

跑步能够帮助获得更优质的睡眠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最缺乏的就是优质的睡眠。不但因为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作息影响了睡眠时间,而且还会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身体因素导致失眠、睡眠质量差。

没有人不想好好睡一觉,体会醒来时元气恢复、精神饱满的感觉。甚至为了对抗失眠,很多人还借助药物的辅助。然而,根据睡眠医学专家约翰·霍普金斯的说法5

我们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运动锻炼的确可以帮助人们入睡更快,而且还能改善睡眠质量。

优质的睡眠不仅是普通人所追求希望的,对于跑者自己,好的睡眠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恢复手段,是长跑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篇最早发表在美国生活运动期刊上的论文6认为:运动和睡眠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运动越多,睡眠需求就越旺盛,而睡眠质量也更好;相反,睡眠习惯不佳的人群,通常也是平时不怎么运动的人群。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跑者睡觉前夜跑会影响睡眠。但是2019年一个大数据分析综合了23个这方面的研究结果7,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只要在临睡前不要进行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其他类型的夜跑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入睡,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曾经有人警告跑者如果选择夜跑会影响睡眠,但是2018年的一个大数据统计了23个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除了在临睡前1个小时不要进行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外,其他晚上的锻炼活动实际上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入睡,并且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跑步能够实际上并不会伤膝盖,跑者反而更少得膝关节炎

很多人不敢跑步的缘故是担心跑步伤膝盖。在他们想来,跑步是一个全身性的强度活动,必然会对关节造成影响。每当有膝盖受伤或者疼痛的情况,一般都认为是跑步造成的,所以也有很多人选择单车或者游泳一类的运动减少膝关节的活动。

但是事实上:跑步对于膝盖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健康的。这一个好处也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一篇发表在骨骼与关节手术期刊上的研究8,对比了675个马拉松跑者和不跑步人群,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在调研活动中,积极运动的马拉松跑者罹患膝关节炎的比率远远低于一般成人

即使是那些喜爱超马运动的跑者也是如此,研究者检查了横贯欧洲4340公里的跑者膝盖后发现:

超量跑步运动的负担,看起来并没有对股骨关节、膝关节的组织造成有相关性的负面影响。

如果觉得前面的研究都是选择了有经验的跑者,那么另外一个关于跑步新手的研究9可能对于持疑的人更有说服力。这个研究考察了44个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跑者,其中有17位男性和27位女性。比赛结束后的六个月时间段里,研究者追踪了样本的骨骼、关节和韧带等组织情况,最后的结论是:

赛后六个月,从样本的骨髓、软骨情况对比来看,这些首次参加马拉松的跑者膝关节支撑强度有着明显的改善。

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跑步是会感觉膝盖容易疼痛或者受伤呢?

其实如果留意身边的人,特别是体型走样的成年人,他们的膝盖疼痛和变形问题会更明显,这说明跑步并不是膝盖问题的必然原因。从呼噜爸爸的经验上来说,跑步中一些不好的习惯才是造成膝盖问题的元凶:

  • 过量运动带来的压力会造成膝盖问题,而且不单单是膝盖,可能还会影响其他的关节和组织。
  • 跑步中过度追求速度,超过体能负荷也容易造成膝盖受伤。

跑步新手,在身体和肌肉还没有锻炼到足够强度时,跑得过多过快势必给关节带来额外压力,这才容易造成运动伤害;而有经验的跑者如果对于训练量不加控制,也会增大运动伤害风险。这个规则可以适用任何一种运动。

合理适度的跑步强度,符合个人体能水平的跑量,才能根本上提高肌肉强度和对膝关节的支撑,从而避免膝盖问题。

跑步可以减脂减重,但更重要得是它有助于维持良好体型

跑步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运动,往往是减肥需求者首选的运动方法。但还是常常会有人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

  • 『每天跑五公里,能快速瘦下来吗?』
  • 『坚持跑步体重减轻了,但是休息一段时间就反弹,好像比以前还重了,这是什么情况?』

毋庸置疑的是,跑步过程中,由于全身都在移动,所以比其他锻炼能够消耗更多的卡路里。而且卡路里热量的消耗并不是决定于跑步的速度,只要跑得距离足够长,速度慢一点儿也可以消耗足够多的热量。

普通人跑上一公里大约消耗60 ~ 70 大卡的热量,如果想更精确一点,可以用每公斤体重每公里消耗1个大卡的公式进行估算。所以,热量消耗与距离、体重关系更大。

跑步减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有足够的热量消耗,而饮食上又能控制热量摄入,体重减轻是必然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保持体重体型不反弹,才是让很多人感到头疼的地方。呼噜爸爸遇到过很多个例,半年内体重数字降低很夸张;但只要停止跑步,半年到一年半之后,体重就会变得和从前一样,有时甚至还超过从前。

关于减肥反弹的研究也有很多,不正确的饮食控制,降低自身的基础代谢关系密切。但是从大量复胖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没有坚持锻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一个叫做『国际体重控制登记』的组织成立于1994年,简称NWCR(The National Weight Control Registry),它记录了很多成功依靠跑步锻炼减轻体重的案例。从它分享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那些平均体重减轻了30公斤,并且保持体型超过5年半以上的人群,其中90%的人会坚持每天锻炼1个小时,98%的人会注意自己的饮食控制。

2018年在ScienceDirect的一篇题为《锻炼与体育活动对于减轻体重和维持的效果》(The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Weight Loss and Maintenance)10的论文指出:每周锻炼200分钟到300分钟的人群,比每周锻炼时间少于150分钟的人群更能保持良好的体型。

无疑,坚持跑步锻炼是一件有点辛苦,需要付出努力的行动。但是这种付出当然是值得的,大量数据和生活实践都能证明:较轻的体重与健康、优质的生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项跑步对健康的影响外,还有很多相关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跑步对于身体健康从生理到心理上的积极改善。包括很多跑友自己的分享,也让更多人看到跑步给身体、生活带来的正向改变和积极的影响,

没有人能够说这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跑步和生活本身一样都并不轻松。但是和生活相比,跑步是一个可以被自己度量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跑步里程,可以看到从开始到现在体重数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让我们更加确信了一件事:

获得必定先要付出,而努力则必定有回报

▣ ▣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1. 注1:《系统性回顾与数据分析:跑步是否能降低因各种因素(包括心血管与癌症症)导致的死亡率?是否跑得越多越好?》BMJ 2018. 10
  2. 注2:《 跑步——成为长寿生活方式的关键》NCBI,2017.03
  3. 注3:《长期有氧运动对老年人在身体基础与炎症减少方面的效果》PHYISIOLOGY.ORG 2020 V128
  4. 注4: 《一个持续21年的研究:老龄组跑者残疾率和死亡率的降低》NCBI,2008.08
  5. 注5:科普文章《运动促进更好的睡眠》
  6. 注6: 《运动与睡眠的双向关系:坚持锻炼会对睡眠改善起到作用》NCBI,2015.11
  7. 注7: 《夜间锻炼会影响睡眠吗?》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19. 04
  8. 注8: 《积极的马拉松跑者更少患有髋关节炎与膝关节炎》JBJS,2018 Volume 100 – Issue 2
  9. 注9: 《追踪研究: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跑步新手在比赛六个月后膝关节得到强化是否只是比赛后的即时效果?》NIH 2020
  10. 注9: 《锻炼与体育活动对于减轻体重和维持的效果》ScienceDirect,2018.07

智能设备带来如此多的跑步数据,跑者最应该看重的是什么?

每当我们在公园的绿道跑步时,时不时会听到身旁传来跑步距离的语音提示,偶尔也会看到前面的跑者放慢速度,查看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腕上的运动手表。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让跑步爱好者们受益良多,很多以前需要专业设备和陪练才能掌握的数据,都可以轻易地从智能运动APP和智能穿戴设备中获得。

有时甚至感觉,这些数据是不是太多了!距离、配速、运动时长、分段配速、步频、最大摄氧量、心率区间……

数据用五花八门的方式,一一呈现在跑者眼中:第一公里跑了多快,最后一公里又用时多少,步伐长度和触地时间如何,和上个月的数据比较又出现了哪些不同等等等等。

这些数据来源也是多种多样。它们可能是运动APP的追踪数据,也可能是来自于GPS手表,甚至现在连跑鞋都装上了智能芯片。所有信息全面详尽,还能自定义个人喜欢的查看方式,对不喜欢看数字的人就提供彩色图表,让你一目了然;哪怕有的人看都懒得看,也能用声音、振动提示该做啥或者跑得如何。

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也支撑了用户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但这些数据对于跑者真正的帮助是什么?哪些数据是跑者应该关心的?很少有人仔细考虑。

大部分人可能看看自己到底跑了多快多久,有经验的人可能还会分析一段时间的数据对比。不是所有的数据对于当下的需求都有意义,那么跑者要如何根据自己需要来认识和深入了解这些数据呢?

跑者对跑步数据的应用和依赖,需要保持清醒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大多数的数据来自GPS的跟踪和反馈,有时GPS出现问题时手机里的陀螺仪也会根据日常校准情况估计运动距离。

这样的GPS数据在精度和准度上其实是不够的,更不用说这些设备与GPS的连接还会受到地形、干扰设备的影响。

疫情期间很多跑者只能在小区院子里跑步,会发现自己的跑步距离和配速非常不稳定。原因就在于住宅区的高楼会影响GPS信号与设备连接。

而其他一些运动检测,比如光电心率监测会有延时,佩戴心率带也会因为佩戴位置和出汗状况造成数据误差。

所以,注重数据趋势和表现,比了解设备上反馈的实时数据更重要。

在设置数据跟踪时,把平均配速放在观察位置比看实时配速更有意义。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有些健康健身的理念如减肥减重、身体塑形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会对跑者带来影响。有研究发现,针对年轻一代,过于追求身体形态,可能会带来一些内疚、自我驱动力不足的心理问题,甚至会觉得数据控制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对于年轻人,他们的跑步锻炼中可能更需要关注的不是配速和距离,而是能量水份的补充,以满足身体的消耗和需求。那些卡路里计算器、特别的饮食控制方案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

有很多实例说明,很多不适当的减肥方式和目标导致暴食症、厌食症等状况,需要引起警惕。

有一些科技甚至可以在运动中提醒跑者跑姿问题,目的是为了改善跑步效率和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但是科技的实现毕竟还是一段人工的程序,也没有哪一种研究能够证明最完美的跑步姿态是什么样子的。

在跑步姿态上,有一些共识比如挺直的躯干、摆臂的方式和步伐的控制,都能让跑者的运动更有效率。但是在每一个跑者独有的生理条件下,以及身体体能、机动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每个人的身体也会自发地寻找最有效率的跑步姿态。

假如某个时候智能手表提示步频过低,没有达到理想的每分钟180次时,它可能根本没有考虑你已经运动了多长时间,疲劳状态如何以及地形情况等等。此时听从这些智能提示,可能还会造成意外的运动伤害。

跑步数据还很容易引发自我的挑战心理:『这一圈一定要比上一圈快!』,或者『那个谁都可以用五分配速完成21公里,我也一定要做到!』等等。

挑战可能会有激励,但同时也提高了目的性,降低了跑步运动的乐趣。如果没有了比赛,没有了训练,就好像疫情过后,国内今年可能再无马拉松,那么训练的动力从何而来?

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已经让跑步数据养出一些不太好的跑步习惯,比如『再跑一公里就能凑整了』之类的。把自己的跑步动力绑定在数字上,就连呼噜爸爸这样的数据控也觉得不太合适。同时,对于数字的过度追求也会带来运动强度、压力控制的问题。训练过度甚至受伤大多也是因为过于追求数字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身体反应造成的。

要学会对于数字的利用

数据当然是有意义并且有用的,它表示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其他关于身体情况的各个重要内容。注重数据的分析,对跑步训练作出调整,是提高体能水平和运动成绩不可或缺的过程。

但正如前面提出的问题,过于依赖数据,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数据应该在一个完整的训练阶段之后,整体加以分析才更能发挥作用。如果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自己的某种跑步模式,就可以根据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结果加以强化或者调整。

如果能够找到有经验的跑者或者教练的帮助,这种分析工作可能会更轻松,也会更有效率一些。只要不是盲目地看待每一次、单独的数据表现,就更能用数据的趋势帮助到跑者自身提高。

例如:在长距离训练的数据中,如果发现总是在前半程配速很快,后半程却掉配速很多,那么就需要多考虑如何在前半程控制配速,让身体习惯后半程加速的模式。

再例如:如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训练后,配速不见提高,身体疲劳度反而增加,那么说明之前的间歇训练可能配速设置不合理,需要在下个阶段作出调整。

掌握跑步技术并不是跑者的目的,它们更应该是跑者的工具。数据的重要性在于让跑者了解自己在使用工具的方法上是否得当。不管是对于跑量的积累,还是配速的训练,数据永远是跑者检查工具使用情况的反馈。

常见关注数据的不同关注角度

从跑者角度而言,关注跑步速度、心率几乎是一种本能。但也因此容易忽略这些数据从其他角度对于跑者的意义。比如:

心率

心率不光是在跑步中作为心率区间训练的指导,在平时也应该加以关注。

最好的测试时间是每天清晨刚起床,不需要设备,只要做几下深呼吸,找到自己的脉搏,数一数15秒的脉搏次数就可以了。

心率数据如果过高,就要想想是否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是否生活压力过大,或者运动训练过量等问题。如果心率过低,也要考虑是否在饮食上有足够的营养摄入和水份补充等等。

虽然心率测试在间歇跑训练中意义不大,但是可以在间歇跑完成后进行观察。如果一个强度要求的间歇跑之后,检测发现心率可以很快降低到普通水平,那就表示着体能水平有较大提高,可以尝试减少间歇中间的恢复时间;反之则应该延长恢复时间或者降低配速要求。

配速

经验跑者会在乳酸阈值跑和长距离训练跑中,利用配速控制来调整训练压力,避免训练过量。

但这个配速怎么来的?配速计算器,还是跑步计划的配速表?按照公式和计划进行训练的问题就在这里。并不是说公式有问题,而是这些配速的计算的基础数据一般都是前次比赛成绩,或者乳酸测试的结果,所以他们只能反应出那一个时间段身体的状况。

这样的训练情景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越跑越快,每一公里的配速都比前一公里更快,直到身体反馈说必须慢下来。

所以,如果没有学会找到自己的训练配速,还依赖于在线配速计算器的话,是时候好好重新认识自己配速的时候了。

在不同的跑步条件下,用单一的配速控制训练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教练更加倡导用跑步发力感受而不是配速来指导训练。

例如五公里比赛配速的发力感受,指的是在普通平路条件下用五公里比赛配速跑不是身体的感觉和发力,但是地形条件换到坡度时,同样的发力和体能消耗,配速则会慢很多。


日复一日的跑步锻炼,很多因素会塑造着我们的状态。睡眠、生活和工作的压、情绪都不仅仅影响到人的主观感受,也影响着跑步出来的一个个数据。

这些表面上的,或者潜在的技术数据,它们更应该是一个通知,而不是决定和执行。最好的实践是利用数据做好自己训练的初始化,再根据身体的反馈来选择下一步的行动。永远的跑步黄金原则:遵从身体的感受。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为了让跑步更安全,你知道应该什么时候换跑鞋吗?

决定开始跑步锻炼的人,最先接触的装备一定是跑鞋。虽然有『赤脚天团』的存在,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首先选择一双自己喜欢的跑鞋。

很多跑鞋品牌采用不同的黑科技,同时价格不菲;而跑者往往其他地方很省,买跑鞋时就大方许多。毕竟一双合适的跑鞋,对于跑步时的减震,助力作用巨大,不仅让跑步活动更舒适,同时也能减少一些运动伤害的风险。

阅读更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满意现在用的跑步APP吗?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跑步APP,像悦跑圈、KEEP、咕咚、虎扑等;还有一些跑步装备如佳明、颂拓也提供自己的APP供用户选用。这些APP提供了五花八门的功能,从跑步跟踪、数据分析、跑友活动、社交拓展各个方面伸展着触角,而且功能越来越多,界面越来越复杂。

这些APP能够提供详细的数据,帮助跑者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运动水平,有的还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想方设法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跑步锻炼中,基本上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和国内大多数的APP思路一样,这些APP需要吸引用户使用自己的软件,增加流量并把流量变现,因此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许多跑者不感兴趣的东西在到APP里。

而同时,有一些跑者很需要的功能:自定义训练、数据记录的全平台导出管理等却没有人去考虑。


呼噜爸爸开始跑步训练之后,就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跑步APP。也常常同时打开几个APP一起工作进行比较。最后发现有一个叫做iSmoothRun的APP非常值得推荐。它是目前我能找到对于自定义跑步训练计划支持最好的APP了。

首先声明介绍这个APP纯属个人分享,没有任何利益相关。如果想看结论和优缺点分析,请直接跳到结尾。

界面介绍

这个APP的界面非常传统简洁。底部工具栏分为四个选项:

1. New Run

跑步、骑车的主界面。当开始跑步后在这个地方显示所有的数据信息。

2. 记录

在这里显示所有已经完成的锻炼记录,选择每条记录可以看到更详细的信息。

3. 锻炼

在这里进行自定义训练的设计,这也是我认为iSmoothRun最为出彩的地方,我会在下面详细介绍。

4. 设置

iSmoothRun的设置选项十分丰富。如果想要充分利用好它,做好一些基础设置是必要的。

自定义训练计划

iSmoothRun中最出彩的地方应该就是它的自定义计划了。

我们以一个6次间歇跑混合基础跑训练为例。首先点击右上角的『+』号添加新的训练活动。

我们在标题处输入:6x间歇冲刺跑混合基础跑。

这样就创建了一个新的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应该由六次20秒冲刺间歇跑和一个中短距离的基础跑组成,每个间歇之间还需要有一分钟的恢复慢跑时间。这些小的组成部分,在APP中都可以用间隔来表示。所以我们先选择右上角的『间隔』来编辑。

我们会看到已经有一些编辑好的间隔了。这是因为很多训练活动由类似的间隔组成,保存这些间隔,就可以为以后设计不同的训练重复利用。现在我们点击右上角的『+』号添加一个新的间隔。

上面的示意图显示了创建一个间隔的完整过程。

  1. 选择一个间隔的类型,可以是热身、放松、稳定配速或者间隔设计,如果有更复杂的要求,可以选择『Advanced』高级选项。这里我们以Advanced为例。
  2. 在这个界面可以选择『Add』操作添加不同的练习,可以基于时间、距离,检测配速或者心率。我们创建了两项内容,一个是20秒的冲刺配速,一个是1分钟的恢复配速。
  3. 完成后,我们可以看到有个新的间歇,标题是自动按照练习内容生成的,我们可以把它改成自己更容易记忆的名称,比如这样的标题:20秒冲刺混合1分钟恢复。

APP允许我们创建更多不同设置的间隔,并且可以进行重复利用。接下来我们只要根据训练需要,选择相应的间隔组合即可。

在我们的例子中,首先选择10分钟的热身1次,然后是刚刚创建的20秒钟冲刺混合1分钟恢复6次,再选择一个轻松跑7公里1次,最后加上10分钟的放松1次,完成如下:

这样我们就创建了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训练活动,并且可以在跑步开始前选择。

跑步数据

iSmoothRun的跑步记录非常详细。它几乎包括所有你能希望得到的数据:距离、时间、天气、心率、平均心率、单圈心率、间隔心率、配速、平均配速、单圈配速、间隔配速、净配速(自动去除热身和放松时间)等等。

虽然它并不像有的APP那样可以生成长图分享,但是它的目标更着重在数据的观察与记录上。将手机横屏就可以看到图表数据,在分析地形、海拔、速度和心率的相关性时非常易于参考。

而且对于自定义的训练活动,它会按照单公里分段(或者自己分段)记录数据,以及每个活动间隔的详细数据,非常实用。

如何更好地设置APP

要更好地使用这个APP,花时间了解一下设置也是很必要的。

设置选项非常多,乍一看有点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只要着重在下面几个选项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需要了。

  1. 用户资料:这个部分设置好自己的基本资料,能够提高热量消耗和摄氧量的计算准确性。
  2. Dashboard:用于设置跑步期间,如何显示自己最关心的数据。
  3. 音频提示:这里设置那些数据应该通过音频告知。这里说一下,iSmoothRun的音频使用的是机器人声,所以听感上不自然。但是它最有用的地方是有教练语音,根据训练目标提示你跑步是否过快、过慢、是落后于目标还是超过目标等等。它的声音有点轻,所以在使用时,有音乐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听不清。
  4. Display:这个选项在训练装备下面。主要是为了配合Apple Watch的界面显示。它可以给Apple Watch设置多页显示,满足跑步时的观察需要。

优缺点总结和使用上的技巧和问题

现在总结一下这个APP的优缺点:

优点

  • 该APP完全免费,没有广告,从2011年一直更新到现在。虽然在它的官网上有个什么Pro的收费版本,但是在中国区的下载是完全免费的,也没有任何内购和订阅。可谓良心作品。
  • 功能只注重跑步,提供全面的自定义训练和数据导出。

缺点

  • 只支持iPhone手机,在AppStore中下载。
  • 数据没有长图截屏功能,不能打卡分享。也不支持国内的如微信、微博的分享
  • 语音使用机器引擎,听感不自然,而且音量较轻。

这个APP注重自定义的训练,而不是社交活动。所以它可能不适合喜欢把跑步活动分享打卡的朋友。但如果想鱼与熊掌兼得,只要同时打开APP也没有问题。

APP的语音提示很重要,但是这个APP的语音很轻,所以建议关掉音乐使用。有语音教练一直提示,跑步过程也不会感到很枯燥。

这个APP只支持iPhone手机。如果安卓设备也需要自定义训练计划,我推荐使用runkeeper,它的基础功能也允许创建自定义训练。它也能创建间隔活动,只是无法自定义配速和心率心率目标。

呼噜爸爸一般会把数据导出到Runkeeper平台,因为它允许把每次跑步训练保存为GPX的标准格式管理或者导入到其他平台中。虽然也是国外的网站,但是已经被ASICS收购,对于中文的支持也还可以。

总之,如果是一个对于训练要求比较严格的跑友,这个APP可以帮助你制订更能满足个人需要的计划,而且在训练过程中的不断提示,也能够让自己的训练变得轻松一些。

跑步让你尴尬过吗?分享跑者的几件糗事

一旦跑者聊起跑步,通常都充满自豪。特别是那些坚持了很久,完成了各种自我挑战的人更是如此。

跑步的人聊起跑步的各种好处可谓滔滔不绝:消灭了高血脂、脂肪肝;体型变好了;作息规律、饮食健康。但是,世界上那有这么绝对完美的事情呢?

真正认真的跑者,其实是知道一些跑步的尴尬的。有些事情不仅没什么好自豪的,更有些习惯在不跑步的人看来简直就是怪癖。

跑者也分很多种,所以各种癖好是千奇百怪。呼噜爸爸今天在这里分享几条非常常见的,看看有没有让你曾经也尴尬过呢?

但凡完成过几次马拉松的朋友,有几个没有遇到过黑趾甲呢?

我双脚的拇趾、食趾的趾甲已经换过好几茬了。这不,前两天刚把左脚的大趾甲给处理了,右脚的食趾又黑了。

原因很简单。长途奔跑,机械运动让指甲和趾肉表面几万次的摩擦造成出血、水泡。比赛完成后,趾甲的遮挡使得自身没有办法做任何处理,只能等它慢慢变黑(血泡破了,在中间形成夹层),然后时机成熟,整片拔掉。

实际上有高清图,但是确实不美观就不放出来影响胃口了。

黑趾甲实际上并不痛苦,只是不好看还有点吓人。爱美的女跑者可能夏天就没法穿凉鞋,涂漂亮的指甲油了。我遇到最尴尬的一次是带着黑趾甲去泡脚,修脚小哥眼睛放光,一直卖力地推荐治疗灰指甲的药物,怎么解释也不相信呢!

跑者的初心大多都是为了健康,能够坚持下来的跑者自律性都超好。自律加健康落实到日常饮食上会很可怕。

无论从食材、烹饪、或者量上,跑者都会纠结无比。要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但是最好不要太多主食;蛋白质要多补充,不过鸡肉牛肉最好别加佐料;肥肉闻起来好香,不过还是谢谢了,反式脂肪不健康。

和家人吃不到一起也就罢了,为了健康,最具中国社交精神的晚餐夜宵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有时实在逃避不了,吃起来像个羞答答的小姑娘。

我作为一个吃货,比别人更理解这种感受。跑步的消耗虽然可以让你有很能吃的胃口,但是热量控制的习惯又只能让人适可而止。有时稍稍超量,心里就纠结得不得了,觉得十几公里白跑了,明天早上还要再跑个狠的把热量消耗掉……

每次在朋友圈发条跑步的更新,总是有人会问:跑这么久,你几点钟起啊?

我只能含着泪回答——4点半到五点钟,周末无休。更吓人的,出门跑步会遇到比我起得更早的跑友。

一旦养成跑步的习惯,就会发现早上是一个最适合锻炼的时间。别人还没起床的时候,跑者可能已经用了两个小时完成一次半程马拉松了。

虽说早睡早起是个好的作息习惯,但是为了早起跑步,每天的早睡一定会牺牲掉和家人朋友共度晚上的时间。夜生活?不存在的。

上点年纪的人还好说,但是对于年轻人,如果每天为了早起,九、十点钟就上床,难道不会被朋友怼:提前进入退休模式吗?

比起以前穿上背心、短裤就能出门跑步,现在的跑友明显精致了许多。

跑鞋要讲究追求速度还是加强减震,压缩衣裤要确定是相信品牌还是相信口碑,短裤是要2寸的洒脱还是5寸的保险,究竟穿速干的Tshirt还是抗磨的紧身衣。跑友们选择装备的劲头一点也不输给菜市场精心挑菜的大妈们。

不跑步的人看到他们这样,心里一定吐槽说:不就跑个步吗?至于吗?

不跑步的人不懂跑步人的闷骚。如果没有去过马拉松现场,你一定不会相信平时沉默寡言的眼镜大叔,戴着酷帅的运动墨镜,穿着花哨的紧身衣裤,小腿上还套着比亮粉还艳的压缩袜,脚上的一双鸳鸯跑鞋令人咂舌。

有一天我也是穿着一身紧身衣裤就出去跑步了,外面还套了条两寸的短裤稍稍遮掩点尴尬。跑回来已是一身臭汗。从负一楼上了电梯,一楼又上来一对儿老夫妇。老太太进来后明显有点不自然,吸着鼻子嘀咕道:什么味儿啊?我只能埋着头假装什么也听不到,心里说:老太太,我是先上的,我是先上的……

一入跑步深似海,跑者的三观和审美也随着跑步变得越来越不一样。

健康会变成头等大事,任何其他的优先级会自然降低。可能花个几十块看场电影还要考虑一下,但花个上千块买双心仪的跑鞋却眼都不眨;骗家人说一起出去旅游,其实是报名参加了比赛捎带一下。

跑友一起常常无比开心,甚至开心到拍照时手足无措:所有人都是一咧嘴,伸出一只手,翘起大拇指。每每此时,我就想起了那些镜头前无敌的剪刀手。但最后拿到照片时,那个咧嘴伸手傻笑的人不还是我吗?


尽管这些都是在身边的事情,但不知道跑友是否也因此觉得过尴尬。不过好在,跑步让我的思考更趋于积极,所以就算有点尴尬,也不能阻挡我继续奔跑的心啊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呢?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可食用水包在2019伦敦马拉松赛上替代塑料瓶装水,这会成为一个趋势吗?

伦敦马拉松作为全球六大重要赛事之一,为广大跑友所关注。他们在上个月底举办的马拉松赛中,大胆尝试了使用可食用水包代替传统塑料瓶装水和一次性纸杯。这在跑者体验的改善,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贡献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般大型赛事、演唱会或者群体活动中,瓶装水永远是最多的消耗品。尽管都知道塑料瓶无法降解,但它的方便性总是有意无意地让人忘记这一点。

这样的场景可能很眼熟吧。每次大型活动之后的狼籍和随处抛弃的塑料瓶,不仅是环卫工人的负担,也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的负担。

据统计数据,自塑料制品问世以来,人类已经制造了83亿吨的塑料产品,其中绝大多数最后都被送到了垃圾站。因为塑料不可降解的特性,我们生活中这些似乎不可或缺的产品,正在日益让地球的污染变得更加严重。

而今年,伦敦马拉松主办方为跑者提供可食用的水包,直接减少了20万瓶瓶装水的使用量。虽然在可食用水包发明之后,已经在一些展会和小型活动中进行过试用,但正式使用在全球知名的大型活动中,这还是第一次。

这种可食用的水包被叫做『Ooho』,使用海藻基膜制成。它不仅是纯绿色天然环保的产品,而且即使没有食用,也能在四到六周的时间里自然生物降解。以往伦敦马拉松赛至少为赛事要准备90万瓶水,而今年减少了近四分之一的瓶装水,改用『Ooho』来替换塑料瓶。

对于跑者来说,使用这样的水包进行补给更方便,也避免了跑动中吞咽动作呛到气管的可能性,可谓是一大福利。

据『Ooho』的研发人员介绍,『Ooho』水包是用海藻基膜去味儿去色制成。虽然薄但却非常坚韧。它可以适用各种饮料和液体补给,能够完全按照要求定制,为大型赛事提供新鲜、安全,百分百环保的饮料产品。

水包可以直接食用,即使丢弃到日常环境里,也会自己溶解掉,完全对环境无害。这么爽的产品,国内的赛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体验呢?

从赛事的跑者、游客对2019伦敦马拉松这次的补给品改革反馈中,大家对这个变化可谓赞不绝口。跑者认为使用水包比传统的瓶装水和水杯方便了许多,大部份的评价都对这样的设计理念击掌称好,并期望平时喝的饮料都能改成这样的包装。

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可食用的海藻水包其实有着很大的潜力去挖掘,用以替代塑料瓶包装。

它不仅可以储存水,也可以储存果汁、汽水甚至酒精类饮品。开开脑洞,它还可以用在餐厅的番茄酱或者其他什么调味酱上。上面照片也展示了『Ooho』在上海的一个展会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据称,『Ooho』还在研发为储存水果、蔬菜,甚至一些干燥的粉末制品定制的包装。在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样绿色的发明和革新无疑为我们的明天创造出了希望和更多的可能。

今天,是伦敦马拉松赛事的跑者们首先体验并感受了可食用水包;不知道在多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赛事与活动中,能够体验这样的产品,让我们的健康生活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