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之道的另一种方向:纯粹的速度追求

跑步运动日渐盛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健康文化观念的崛起。对于越来越多的跑步新手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打造身体素质,适应长距离跑步活动中对于耐力的要求,所以大部分跑者属于慢跑——较低配速的有氧运动——更适合脂肪燃烧和强健体质。

跑步的竞技本质终于还是会影响到很多跑者,无论是和跑道上的队友比拼,还是在马拉松赛道上挑战自己的个人最佳,仍然需要跑者有速度才能跑得爽。

当跑步变成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后,追求配速的提高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需求。但是大部分这样的跑者会有一个习惯:『堆积跑量』,每一次的训练都想在跑量数字产生足够的变化。间歇跑,中间的恢复间歇也要慢跑400米;健身房做力量训练,跑步机上先完成五公里再说。

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总是把各种有目的的训练活动变成跑量的累积,实际上降低了这个训练的价值。特别是专门的配速训练、阻力训练和爆发性训练,这些提高速度的基础训练会因为参杂了距离耐力训练,而变得效果并不显著。

当然一定会有跑者认为,长跑跑者和短跑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类型是不同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认为:长跑主要训练慢肌纤维,提高身体的耐力;而短跑会针对快肌纤维,提高身体爆发力。所以目的不同,堆积跑量的做法是有利于长跑跑者的。

然而,无论是耐力还是爆发力,是任何一个类型的跑者都需要的。

南非开普敦大学的著名运动科学家Tim Noakes著有《跑步之道》(The Lore of Running)一书,被认为是长距离跑步运动研究的圭皋之作,奉为行业经典。他在其中写道:

当足部触地时,短暂的触地时间决定了快速产生力量的运动能力。这是可以预测运动员5公里跑步速度的关键数据。

爆发性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肌肉神经元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跑步成绩。

他甚至总结说:

在五公里比赛以及甚至更长距离比赛中,跑得最快的那些运动员,在100米到1500米的短距离跑步中也会非常快。”

这显然指出了跑者的速度并不完全由距离决定,而是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式。

2016年一个大数据分析研究了很多中长距离精英跑者的下肢训练——包括阻力练习、爆发性力量训练和短程冲刺等。研究者的结论是:『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有着巨大的好处』,同时建议:『每周应该完成从低强度到高强度阻力训练、爆发性力量训练两到三次』。

美国一位著名的五公里跑者及教练彼得•麦吉尔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从2002年就作为精英跑者,霸占着美国年龄组的五公里记录,分别为45~49年龄组14:34,50~54年龄组15:02,50~59年龄组15:42。这样的速度连很多年轻人都无法做到。除了个人体质天赋外,彼得一直每周坚持阻力训练、爆发性训练、跑坡和冲刺训练,这些对其成绩的稳定功不可没。他认为:

如果一个长跑跑者不训练力量和速度,只会被一个真正的长跑跑者击败。

现在来看看怎么训练才能让自己的速度最大化呢?

快速发力蹬地是将跑步速度最大化的关键。所以提高肌肉力量、缩短神经反应时间的训练包括了针对性阻力训练、爆发性训练,力量训练和身体机动性训练。

长跑跑者容易忽视的是垂直方向的力量,以及腿部的强壮程度。足够强壮的腿部可以在迅速落地的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垂直动能,肌肉快速的伸展收缩循环接受到这股力量然后送达地面,产生一个强而短的触地时间。

呼噜爸爸收集了一些精英教练推荐的爆发性训练,把这些练习加入到日常训练中,能够加快触地时间和步幅力量。建议每周至少完成一次,最理想的情况是结合速度训练一起进行。

高抬腿跨步跳

这是一个向前跳跃的高抬腿动作,可以促使跑者把向前的力量强迫转移到垂直方向上。它需要小腿肌肉尽量发力和足够高的提膝动作。

训练方式建议:

单次行进20米到50米左右

动作要领:

  • 右脚向前迈出,向上跃起,尽力摆动右臂。手的位置最好能到达前额高度。同时左膝高高提起。
  • 右脚落地后,换左腿向前迈出。向上跃起,提高右膝,摆动左手臂。
  • 左脚落地后,右脚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
  • 完成训练后,慢跑回起始点,使用90%的力量完成同样距离的大幅跨步跑,最后步行返回起始点。

这个动作的重点是每一次跨步的提膝要足够高,而不是向前移动的速度有多快。

双腿深蹲跳

如果身边没有合适跳跃训练的跳箱或其他器械,可以用双腿完成训练。和从跳箱上落下的动作正好相反,训练要完成的是跳起并达到和跳箱类似的高度。

当脚落地时,腿部自然下蹲形成一个拉伸收缩的肌肉循环然后产生动力,引导一个有力的反弹跃起。这个动作可以训练肌肉神经,形成更好的爆发力。

训练方式建议:

重复3~5次

动作要领:

  • 脚略略分开与肩同宽,脚趾略微向外。曲膝完成一个深蹲,手臂置于身后准备摆动。
  • 按自己尽可能的高度向上高高跃起。
  • 双脚同时落地,让膝盖自然弯曲吸收冲击力。落地后,手臂应该摆向身后。
  • 再次跳起,挥动手臂以给予最大力量的辅助,双臂夹在体侧。

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第二次的跳起。第一次跃起只要到达空中,而第二次的跃起才是真正爆发性训练所需要的『爆发』。

快速双腿跳

这个爆发性训练能够锻炼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的快速爆发力,帮助跑步速度的最大化。有些运动员称它为『兔子跳』。

动作的发力位置在股四头肌。这个动作完成很快,如果姿势不正确,可以从头开始。

训练方式建议:

单次进行20米到30米左右。

动作要领:

  •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肘关节弯曲呈90度,手臂靠近身体。
  • 双脚向前跳跃,此时要注意向前的移动而不是向上的移动。保持跳起离地面的距离10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 当双脚着地时,尽快再次跳起,保持快速的节奏完成训练。
  • 完成后,慢跑回起始点,然后用90%的力量完成同样距离的大幅跨步跑,之后走回起点。

这个动作的重点是手臂和身体移动的协调同步。跳跃时可以将两只手臂都甩到身后,然后着地时双手都在前方。实验证明这个训练动作非常有利于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度。

脚踝弹动

脚踝对于跑动中加速和速度最大化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短跑健将这样形容:跑步没有一个坚强的脚踝就和汽车上的轮胎没有纹路一样。在速度最大化的训练中,尤其如此,跑者需要脚踝的稳定度来承受步伐中更大的冲击力。脚腕弹动训练就是为了脚腕的持久力,保障长距离冲刺时的脚步稳定。

训练方式建议:

  • 每条腿完成15秒钟,重复2到3次

动作要领:

  • 重心放在左脚直立,抬起右腿伸向身体前方。保持左膝关节略略弯曲,可以伸开双臂保持身体的平衡。
  • 快速的用左腿上下跳动,维持15秒钟。
  • 切换腿,然后右腿上下跳动15秒钟。

这个动作的重点不是跳多高,而是能够跳多快。


重要提示:

每个跑者追求速度是很自然的想法,但是这篇文章介绍的内容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了相当运动能力的跑者。在追求个人跑步速度之前,培养跑步的生活习惯,打造自己的身体素质是首要的。

以上的训练动作,建议和朋友或者教练一起进行,避免动作要领不得当失去训练的意义,并且注意训练不要过度造成运动损伤。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跑者须知:如何正确地放松紧张的腘绳肌

腘绳肌(后腿肌腱)的紧张酸疼经常在中长距离跑者中出现,尤其是那些缺乏足够强度训练的跑者。但是只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加强这组肌肉群的锻炼,就算跑量再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腘绳肌肌肉群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群之一。股四头肌收缩时腿会伸直,腘绳肌就负责腿部减速,而且不需要额外的收缩动作,膝盖也能在每一步的最后自然舒展。

腘绳肌真正受伤前常常会出现警示信号:例如酸痛感或肌肉绷紧感。这种不适感大多是由于步幅过大、或者速度训练过猛引起的。肌肉强度训练不足,或者训练习惯不好(例如训练计划不持续,有时跑太多,有时却又完全不跑)也会造成肌肉紧张。

很多跑者出现肌肉紧张或者酸痛感时,通常会选择静态拉伸来试图缓解这种紧张,或者确认是否有更明确的伤痛感。毕竟,大多数人为了放松肌肉,不都是做静态拉伸吗?

但是,对腘绳肌使用静态拉伸,可能让潜在问题变得更糟。对于腘绳肌而言,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肌肉过度拉长,而不是肌肉收缩需要拉伸来缓解。

什么是肌肉『过度拉长』

肌肉过度拉长就是指伸展过度,肌肉纤维延伸到正常运动范围之外。原因可能是下面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首先,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强壮度不同造成力量失衡

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股四头肌比腘绳肌要来的强壮。同时,很多人还会进行硬拉、深蹲等很多强化股四头肌的训练,而腘绳肌弯曲练习却很少做。这样加剧了肌肉力量的不平衡,骨盆前部因此被肌肉拖拽而呈现骨盆前倾的状态。

当骨盆前倾时,骨盆后部自然会被提升,连接骨头的腘绳肌也同时施加拉力,伸展到正常范围外的位置。

第二,不良跑姿会加大腘绳肌受到的压力

第二个导致腘绳肌过度拉长的原因是不良跑姿,而通常不良跑姿又是与骨盆前倾相关联的。跑步步幅过大,跑动中使劲儿把脚前伸也会施加更多力量到腘绳肌,使它们被过度拉长。


跑者感到肌肉酸痛紧张时,一般会采取拉伸肌肉的动作去『松解』肌肉,缓解不适的感觉。但腘绳肌的酸疼紧张是因为拉长过度,因此静态拉伸不但不会有帮助,甚至再次拉伸可能让伤害加重。

重要提示:

一般肌肉上的损伤,无论造成原因是肌肉紧张、撕裂还是过度拉长,静态拉伸都可能让问题变得更严重。处理这样的肌肉伤疼时必须综合考虑疼痛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才能找到潜在问题所在。

四个减轻腘绳肌酸痛的办法

那么腘绳肌出现酸痛绷紧的情况时,怎么处理才是适当的呢?这里呼噜爸爸介绍几种低风险的策略,不但能够减轻酸疼紧张感,还能预防潜在伤疼风险,让跑者能更快回到跑道上。

使用按摩轴进行主动按摩

使用按摩轴或者其他适手的按摩工具,对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部屈肌进行按摩。这样既能刺激血液循环,也可以释放肌肉承担的过多压力。按摩不但能够降低压力激素水平,还能降低肌肉重复运动部位的发炎风险。

训练中采用不同的平板练习动作

在日常训练中增加不同的平板动作可以强化腹部肌肉。这种核心训练对于跑者非常重要。一是能够帮助骨盆稳定在自然的位置上,抵抗造成骨盆前倾、拉长腘绳肌的不平衡力量;二是可以稳定躯干,帮助形成更良好的跑步姿态。

强化腘绳肌

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还是强化腘绳肌本身。有一些训练动作如:单腿硬拉、单腿臀桥都可以训练到腘绳肌。腘绳肌的强化可以纠正因为股四头肌过于强壮而产生的力量不平衡。

对于跑者来说,最好开始跑步时就系统地在训练中加入腘绳肌的练习。可以向教练或者有经验的跑者请教,呼噜爸爸之前一篇《强化腘绳肌的三个练习》也提供了几个实用的适合多数腘绳肌力量水平的练习动作。

改善跑步姿态

跑步虽然是很简单的运动,但仍然有很多技术性的东西值得掌握。正是由于跑步姿势的问题,才容易导致腘绳肌被过度拉长,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问题。

专注有目的的训练可以纠正很多跑步问题,跑者应该学会在跑步中控制节奏、姿态、脚步着地时身体的位置。呼噜爸爸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跑姿,可以供参考。

如果才出现腘绳肌紧张酸痛的情况,采用上面介绍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减轻酸痛感,而且可以帮助导致腘绳肌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预防更严重的问题产生。

但是如果腘绳肌的症状比较严重,一直无法缓解,建议寻求专业的理疗师或者医生进行检查,避免发生肌肉撕裂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任何疏忽大意都会把小问题放大,变成长期性问题而且愈加严重。不要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错过恢复治疗的好时机。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优化长跑成绩表现的运动营养策略

当跑步变成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习惯后,就自然而然地对跑步相关的研究、知识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兴趣。对于长跑这项越来越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各种研究资料、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耐力型运动研究非常多的国外,经常有很多运动专家、研究者针对如何提高优化运动表现做各种方向的深入探讨。

就在最近,IAAF(国际田径联合会)刊登了一篇新的论文—《当代优化长跑运动员与竞走运动员成绩的营养策略》,被很多教练、运动员引用,认为是近期最好的一篇全面研究。

之所以获得这样的称赞,主要有几个关键原因:

  1. 论文的研究者是非常知名的运动专家,专注研究运动营养领域数十年,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非常有意义的技术支撑。
  2. 论文内容引用的各项研究成果不追求大而全,而是选择实用、最具实践性的。
  3. 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涉及运动员在赛前、赛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指导、补水指导、一些食物对跑步成绩产生影响的研究。这些都是在其它地方少有见到的。

论文是免费提供的,而且它并不像很多学院派的论文那样生涩难懂,只要在IAAF网站注册就可以下载阅读。

如果不想花时间去通读这篇10几页长的英文论文,也可以花个几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呼噜爸爸把与长跑相关的几个重点知识点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比赛前和比赛中的碳水化合物的补充

碳水化合物的补充,主要是为了改善长距离比赛后期,跑者糖原消耗殆尽,身体陷入极端疲劳的状况。

根据不同的训练方式,不同跑者的日常碳水化合物摄入与饮食结构都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是强度训练,应该保证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补充;而在慢速长距离的跑步训练中,可以考虑使用低糖原储存方式来模拟比赛阶段后期的身体状态。

参加比赛前36~48小时

  • 开始补充高碳水食物,为比赛储能。
  • 尽量少选择粗纤维多的食物,以控制比赛中入厕的需要。
  • 饮食计划要注意体重的控制,尽量向理想体重的范围靠拢。

比赛前一个半小时的身体储能

  • 补充一些高碳水的小零食,如面包干配果酱。
  • 准备轻微热身前,可以根据个人体重,按每公斤3毫克到6毫克比例摄入咖啡因。
  • 如果前一天晚餐吃得较少,可以补充一个能量胶或者适量的运动饮料。

一杯8盎司的咖啡,大约230ml,含95mg左右咖啡因。小剂量的咖啡因摄入,可以按照每公斤体重3mg的标准摄入到200mg左右;比赛前建议按照中度剂量每公斤体重3mg~6mg的标准摄入。

如果是一个晨跑型马拉松跑者,晨跑时肠胃相当于12个小时以上没有能量摄入。如果计划当天是强度训练,应当把这个赛前补充做为惯例执行,确保身体储能。

比赛中的碳水化合物补充

早期的科学研究提出,每小时跑步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30到60克。最新的研究把补充上限提高到每小时90克。

在具体的补充执行上:

  • 45分钟~75分钟的运动训练:按照每小时20g的标准补充。
  • 60分钟~150分钟的运动训练:按照每小时30~60g的标准补充。
  • 大于150分钟的运动训练:按照每小时90g的标准补充。

补充可以从能量胶或者运动饮料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含量可以参考其营养成分标签。运动时间较短一些的比赛,可以采用『漱口然后吐掉』(SWISH & SPIT)的方法欺骗大脑让它以为你已经补充了。这可以减少肠胃不适的风险。

如何在比赛中正确的补水和电解质

比赛中,正确的补水也是跑者常常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消耗挥发的汗液,身体里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严重的话,必然出现肌肉痉挛(抽筋);但如果频繁补水,一是影响跑步的节奏和速度,二是肠胃也容易感觉不适。

论文的研究指出:在比赛中的液体补充,不需要将流失的汗液全部补充回来。只要减少的体重控制在整体体重的2%左右,就可以保持补水的平衡——既不会造成脱水,也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

例如一个70公斤左右的人,体重减少1.5公斤是正常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形下,减少液体补充反而更好。减少肠胃中的液体,就能避免胃里有少量液体荡漾造成的不适感。过度饮水,还可能会导致低血钠症。只要是中度的低血钠,就会让人感觉头疼、眩晕或者失去平衡。

炎热天气是造成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快速流失的另一个原因。不同天气条件下,补水的策略和方案应该也不一样。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训练中,尝试一些不同的补水策略,观察身体的反馈,从而寻找到最好的补水平衡点。

食物中对提高跑步成绩有益的物质

以前有很多研究称一些食物或者包含的成分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帮助,但是IAAF的专家在论文中明确指出只有五种物质可以帮助田径运动员提高成绩表现,其中两种是对于长距离跑者有潜在好处的。

五种物质包括:咖啡因、硝酸盐、肌酸、B-氨基丙酸和碳酸氢盐。前两种都是可以从日常食物中获取,也是对于长距离运动有潜在好处的。而后三种则不太能从日常食物中获得,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使用。

咖啡因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对于提高跑步成绩有帮助的物质。它可以对冲刺、中长距离的跑步、跳跃和投掷等多个项目产生明显的影响。喝咖啡是最容易获得咖啡因的方法,所以呼噜爸爸在前面的赛前充能部分已经介绍了摄入和适当的比例。

但是加大剂量摄入,比如每公斤超过9毫克,并不会进一步提高跑步成绩,反而可能造成恶心、焦虑、失眠、心跳过速等副作用。而且考虑到有些人日常咖啡就会喝很多,所以咖啡因的作用也会因人而异。最好在训练中先尝试。

另一种食物是甜菜汁(国内可能称之为甜萝卜、红菜头等),它里面包含硝酸盐,和咖啡因相比效果可能稍弱一些。但是因为属于食物中摄取,非常符合『营养补充首选自然食物』的营养原则。而且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它对于提高运动成绩有明确影响,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作为饮食营养计划实施。

饮用建议:在比赛三天以前开始摄入甜菜汁,平常也可以适量食用以形成生理习惯。比赛前2~3小时再服用8mmol。

按照运动营养划分训练阶段的策略

通常的阶段训练是指:早期使用耐力训练打好身体基础,中后期加入速度训练提高配速。但在IAAF的论文研究中提出按照营养补充划分训练阶段:高碳水训练阶段/低碳水训练阶段,和大体重训练阶段/小体重训练阶段。

低碳水补充训练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晨跑前不补给,然后完成一个长距离。这迫使身体燃烧更多的脂肪,模拟出马拉松比赛当天完成30公里长度后身体处于低糖原、低葡萄糖的状态。对于配速训练,IAAF专家仍然强烈建议需要高碳水补充的训练方式。

对于理想体重的讨论,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比赛的理想体重估算》里已经有比较多的说明。训练中,保持足够的体重,防止能量不足或者运动伤害是必要的。只有在比赛前,适当控制降低体重,靠近自己的理想体重,才能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每个跑者个体都有自己的特质,所以无论哪一种实践,最重要的专家建议是:

必须经过个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充分考虑个体情况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遵从科学研究的结果,但仍然要考虑个体的适应情况。在实施这些研究结果前,进行尝试训练,听从身体的主动反馈,才是真正制胜的根本。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猫咪与人的情感关联可以比狗狗更紧密

通常喂养宠物的主人都会觉得猫咪比较高冷,狗狗比较亲人。和狗狗经常与人互动,粘人,动不动就躺在脚下的情形相反,猫咪很多时候都摆出一幅对主人毫不在乎的神情,或者是躲在某个角落呼呼大睡。

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可能太低估了猫咪与主人的亲密程度。它们和狗狗一样,对主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依赖。从这个角度来说,猫咪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的科学家发布了这项研究,他们确认猫咪可以和铲屎官们建立非常强烈的感情依赖。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邀请了70位猫咪的主人,请他们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

每一个主人在同一个房间与宠物呆两分钟

然后主人离开房间两分钟

最后回到房间与宠物再共处两分钟

研究结果是:猫咪们展示出比狗狗更高程度的安全感关联性。简单来说:猫咪对主人的情感依赖程度比狗狗更高。

这个结果多少会让人感到有点惊讶,因为这和平时感受到的现象不太一样。然而数据显示:64%的猫咪在和主人同处一室时会表现出更小的紧张感,而当主人离开房间时,紧张情绪会立刻上升。科学家们认为猫咪能够形成一个被称为『安全关联』的信号,这和狗狗还有婴儿完全一样。这个信号意味着当有感情依赖强烈的人类在信号生成者周围时,摸索周边陌生环境会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安全感和自信。

参与实验大约35%左右的猫咪显示出『不安全关联』的风格,主人与它们是否在一起并不能改变它们的紧张程度。可能让你非常吃惊的一个事实是:猫咪与主人的『安全关联』、『不安全关联』的比例,与父母和孩子『安全关联』、『不安全关联』的比例几乎完全一样,而狗狗的『安全关联』比例得分只有58%,甚至比猫咪们还要低。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Kristyn Vitale确信猫咪和狗狗都展示出了和人类儿童对于父母一样的情绪依赖。大部分时间和主人呆在一起的猫咪,会变得依赖性更强。它们把主人视为安全的保障,所以在寻求舒适时会主动来到主人面前。

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

研究者还明确说明了对宠物的训练和社会化会对这一关联产生些许的影响,但是遗传基因才是决定宠物性情的决定因素。他们还特别指出:如果猫咪表现出对主人的强烈依赖,那么这种关系会非常稳定的持续很长时间。

研究仍在继续

对这项研究持怀疑态度的人表示,实验应该让猫咪与陌生人之间重复测试,因为目前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证明猫咪的反应是针对主人,还是对其他人也会产生同样的反应。

但是猫咪与主人之间有会产生情绪依赖是可以肯定的,只是这种关联是否能够归类到传统意义心理学上的安全关联,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你是否同意或者相信这项研究的结果呢?还是你家的宠物宝宝有着其他令人吃惊、羡慕或者开心的时刻呢?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我是呼噜

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理想体重应该如何估算

长跑是一项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随着长期的锻炼,大多数跑者不仅身体变得健康,体重减轻,而且跑步成绩会越来越好。这很快使跑者意识到体重与跑步能力、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身体重量的减轻不仅仅对于整体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减掉多余的重量还能够在慢跑时减少运动拉伤的风险,减轻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压力避免造成疼痛,相应地跑步也变得更加轻松。

纵观各大马拉松比赛,那些获奖的精英跑者都是体型削瘦,自然会令人认为跑者体重越轻,跑步成绩就会越好。但事实上,如果不了解体重、跑步表现以及个体差异的关系,盲目减轻体重追求跑步成绩,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初步了解比赛的理想体重

衡量跑步能力的一个指标VO2Max——最大摄氧量。它是指跑者每次吸气后能够支持一定距离移动的最大氧气消耗量。如果最大摄氧量值越高,体重越轻,配速就能越快。

另一个体重会对比赛产生影响的因素是距离。不管半马、全马还是超马,体重对于身体的影响会随跑步距离被放大。根据计算,体重每减轻5公斤,每公里的配速就能提高12秒左右;如果把这个变化投射到更长的距离上,就意味着可能跑出令人吃惊的个人最佳。

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减轻体重,对于比赛未见得就是最好的。不适当的体重减少也能带来极大的副作用。比如营养缺乏、减去的重量来自肌肉和水份等等。如果身体缺乏足够的营养,跑步时就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受伤,不足以支持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

富有经验的跑者会知道:对于比赛,每个人有一个比较理想的体重范围。他们会努力把体重控制在这个范围的底线以追求更好的成绩。虽然说影响跑步成绩的因素不止体重一项,即使同样的体重情况下,跑步成绩也可能有好有坏。但是如果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体重因素当然就可能成为改变成绩的关键。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理想的比赛体重?怎样控制体重才能更好地适应训练和比赛呢?下面我们来讨论具体的实践供跑者们参考。

先确定大致的骨架类型

我们的身体是由肌肉、骨骼和脂肪以及各种关联组织构成。在一些组织重量改变时,有一些却基本保持不变的,比如骨骼。在控制自己的体重之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骨架类型是哪一种。

确定自己的体格类型最简单的办法是检查自己的手腕。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环绕右手手腕,如果两个手指可以碰触到,那么就是小骨架,一般称为外胚层体型;如果刚刚碰到,那么就是中等骨架,一般称为中胚层体型;如果完全碰不到,就是大骨架体格,一般称为内胚层体型。

外胚层体型特点:四肢比较细长,骨架小,臀部和锁骨狭窄,外胚层的骨量比其他体型低。小关节和小手腕以及小脚踝,肌肉紧绷,肌肉质量很小。不易长胖但肌肉也不易生长。新陈代谢快。

中胚层体型特点:中型框架和骨结构,中等的关节,大骨头,有大量的致密肌肉群,新陈代谢比较健康。

内胚层体型特点:较大的骨结构,脂肪较多,体型显胖,臀部比锁骨宽,减少脂肪比较困难。

这个测试谈不上准确,但是它可以作为后面估算理想体重的参考。中等骨架的人,理想体重范围就比较合适,而大骨架的人就可能需要更重一些,小骨架的人需要比理想体重轻一点。这些都是自然对应的。

通过公式估算理想体重值

最简单的估算办法是一个叫做『双倍英寸』公式。

理想的体重 = 身高(英寸)X 2:就可以得到理想体重(磅)。

比如一个身高170公分的跑者,换算为英寸后是67英寸,所以理想体重值为134磅,约等于61公斤。

显然这个公式来自于英制国家,对于我们习惯的公制不是很方便。所以呼噜爸爸简单做了一个换算,把身高厘米数乘以0.36,就可以得到近似的公斤体重结果。

这个公式肯定不会是完美和标准的。它的意义在于帮助跑者快速计算适合自己身高的理想体重范围。有了这个参考之后,我们回到前面所说的体格类型因素上。直接的计算结果适合中胚层类型人群;外胚层类型人群应该从这个体重值上再减去2到4公斤;而内胚层人群则需要增加2到4公斤。

另外有一种专家推荐的理想体重计算公式是:

理想的体重 = 身高(厘米) – 身高(厘米) X (15%~20%):结果值单位为斤。

以上面的170公分为例,这个公式的结果就是68公斤,和双倍英寸公式有一定差距。通常呼噜爸爸会把这两个值分别作为理想体重的上限和下限,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自己的减重目标。

通过BMI指数评估身体的肌肉脂肪比例

追求体重数字需要特别小心。如果减掉多余的脂肪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减少的是肌肉含量则会非常糟糕。前者是提速的障碍,而后者是加速的保证。较轻的体重有助于挑战最好成绩,但是身体必须保持正常的肌肉、脂肪比率,才能跑得起来。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是一个简单的脂肪估算标准。适合于大多数非专业运动员的体型。同样,BMI也依赖于身高值进行估算:

BMI = 体重(公斤) / (身高 X 身高 (米))

假设上面170公分的跑者体重为65公斤,他的BMI就是:65公斤/(1.7X1.7)约等于22.5 。

一般成年人的BMI指数应该在18到25之间。超过25即视为超重,超过30则认为肥胖。

但是这个指数不太适合一些体型健硕的专业运动员和长年健身人士。他们往往体脂很低,肌肉发达,体重大部分来自肌肉而不是脂肪,所以纯粹按照体重来得出的BMI不能正确反映他们的肌肉体脂比例。

对于跑者而言,体脂越低,则越理想,在保持肌肉不丢失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理想体重的下限会很大程度提高跑步成绩。

实施理想体重的不同策略

当然,因为个体的差异,从性别、体型、骨架、运动水平等各个因素来看,每个人的理想体重都并不一定相同。理想体重范围的参考,更多地是在于一种可量化的科学目标管理。有了较为科学的目标,跑者减重就不会盲目,对于能得到什么结果以及需要付出什么也可以心中有数。

维持理想体重并不容易,除了坚持科学的训练外,饮食上也需要严格。在保证每天足够的基础代谢热量后,严格把控热量摄入;但是在艰苦的训练或者比赛后,又必须补充足够的热量帮助恢复。

虽然大部分长跑精英体型都非常瘦,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瘦容易导致在强度训练和比赛中受伤和生病。运动专家的建议是:『训练大体重,比赛小体重』。

这就是说,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对于体重数字不要过于苛刻。事实上,训练中保持高于理想体重可以帮助训练效果和恢复更好;而到了重要比赛时,再把体重控制到理想范围,既能减轻身体压力,又可以增加最大摄氧量,提高配速,成为提高跑步成绩的制胜点。

非洲的运动员却常常相反:研究者发现他们在艰苦的训练中常常处于低于营养标准的状态,但是在比赛前会大量补充需要的糖原存储。这有点类似于低糖原的负荷训练,研究者同时认为这可能和非洲运动员的生活环境与条件有关系,并不推荐完全效仿。

换言之,每个人的实战策略都可能有所不同。聪明的跑者会跟从科学的建议指导,听从自己身体的反馈,在尝试新策略前,做好足够的测试,确保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和个体的条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与饮食方案,才能让理想体重帮助赢下下次的比赛!


▫️▫️▫️

作者 | 呼噜爸爸

编辑 | 一仟流